新气象。
《投资者网》吕子禾
2025年10月17日,兴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布董事长变更公告显示,原董事长叶文煌因年龄原因于10月16日正式离任,兴业银行体系内任职多年的刘宗治同日接任,出任公司新任董事长及法定代表人。
作为一家管理规模超4400亿元的银行系公募机构,此次人事变动核心在于实现治理层面的平稳过渡。
从公开信息来看,刘宗治的履历集中在投行、金融市场与风险管理领域,这一背景与兴业基金当前的业务结构特征存在较强关联,其上任后的战略布局,或将围绕公司既有优势与待补短板展开,这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偏科的优等生
截至2025年6月末,兴业基金公募基金管理规模达到4480.23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28.93%,在全市场162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26位,处于第二梯队前端。
从增长动能来看,2024年公司规模增速达32.73%,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其在渠道渗透与产品募集上的能力有目共睹。
规模增长的背后,是公司稳健的财务支撑。
2025年上半年,兴业基金实现营业收入6.95亿元,同比增长29.9%,净利润2.40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3.71%,这一净利润增速在同期银行系基金中处于前列。
从财务结构来看,其总资产58.15亿元,所有者权益52.55亿元,无流动性与资本补充压力,为业务扩张提供了基础。
不过,兴业基金产品结构的“偏科”问题较为突出,呈现出典型的银行系公募特征。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债券型基金规模达2579.31亿元,占公募总规模的57.57%。若剔除货币基金,其非货币基金规模为2740.64亿元,其中债券型基金占比进一步升至94.27%,固收类产品的主导地位极为明显。
与之相对的是权益类产品的规模弱势:股票型基金仅50.4亿元,混合型基金129.04亿元,二者合计占非货币基金规模不足6%,权益业务的拓展空间仍较大。
新任董事长如何适配业务需求
根据兴业基金公告及公开履历,刘宗治的职业经历集中在兴业银行体系内,属于“内生型”高管,其核心任职轨迹围绕投行与风险管理展开。
早年刘宗治曾任兴业银行总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助理,随后升任总行企业金融总部投资银行部副总经理兼风险总监,后续又担任总行投行与金融市场风险管理部副总经理、总经理,完整覆盖了投行业务执行与风险管控的全流程。
从业务适配性来看,刘宗治的核心背景与兴业基金业务特征存在三方面契合。
其一,其投行任职经历涉及企业债券发行、并购重组、结构化融资等领域,对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与资本工具创新有深入理解,或助力兴业基金进一步挖掘母行企业客户资源,开发定制化资产管理方案。
其二,主导银行自营资金在债券、同业及衍生品市场的运作,使其对利率曲线、信用利差等定价逻辑把握精准,该能力与公募“固收+”策略高度匹配,或为兴业基金现有“固收+”产品的策略优化提供支持。
其三,作为原投行与金融市场风险管理部负责人,具备丰富的风险管理经验,或推动兴业基金在规模扩张及权益业务探索中,实现风险管理从“后台支撑”向“投研嵌入”的转型。
需要客观指出的是,刘宗治此前并无公募基金直接管理经验,他于2025年9月26日才取得基金从业资格,距正式上任不足一个月,如何快速适应公募行业的监管规则、产品运作逻辑与市场化竞争节奏,将是其上任初期需应对的首要挑战。
短期固收筑基,长期权益破局
此次人事变动对兴业基金的影响,将呈现“短期平稳过渡、中长期逐步发力”的特征,核心逻辑在于衔接公司既有优势与待突破方向,而非激进调整。
短期来看,兴业基金的核心任务仍是巩固固收基本盘与深化母行协同。
在固收领域,刘宗治的风控专长或将进一步落地。例如,通过信用债穿透式管理、行业压力测试提前识别风险,或优化衍生品对冲策略以提升“固收+”产品的风险调整后收益,这一方向与其当前的业务重心一致,可实现战略连续性。
在母行协同上,凭借对兴业银行内部运作机制的熟悉,他或推动基金产品在母行零售渠道、对公条线的渗透效率,尤其针对高净值客户推出“固收+期权”等定制化产品,放大银行系公募的渠道优势。
接下来的三年里,兴业基金权益业务的“补短板”动作或将逐步加速。
尽管刘宗治并非权益投资出身,但其投行背景为权益业务提供了新的资源视角。
一方面,可依托母行投行部的企业资源,为权益基金挖掘优质底层标的,尤其是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兴业银行重点布局领域的企业;另一方面,其风险管控经验可降低权益产品的波动率,增强投资者信任。
事实上,兴业基金已显露出相关动作。2025年新发“兴业上证科创板综合价格ETF联接A”,并引入原兴银理财首席权益投资官蒲延杰,这些举措在刘宗治任内或进一步推进,逐步提升权益类产品占比。
未来,兴业基金或将更深度地融入兴业银行的“大资管生态”。
刘宗治曾兼任兴银理财、兴业国信资管的董事,对银行、理财、信托等多领域的协同逻辑有深刻理解。未来,兴业基金有望能够进一步整合母行资源,将兴业银行绿色金融、科技金融领域的优质资产转化为公募基金标的,开发ESG、产业升级等主题产品。
同时,从“单一产品制造商”向“大类资产配置服务商”转型,为客户提供“现金管理+风险对冲+长期投资”的一体化方案,这也符合银行系公募的长期发展方向。
当然,当下挑战仍需正视。
除了快速适应公募行业规则,刘宗治还需平衡银行系的稳健文化与权益业务所需的“适度容错”机制,前者强调风险控制,后者需要灵活的投研决策空间,二者的融合需时间磨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