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赌客户不出险’到‘帮客户少出险’,背后是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服务型保险。”10月27日,“平安大讲堂·‘防救赔用’保险新范式”在深圳举行,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许闲如是表示。现场,业界围绕保险业如何从“事后赔付”向“全流程风险管理”转型展开深度探讨。
在许闲看来,保险的最终价值在于切实回应社会需求。随着我国保险业从“规模扩张”迈向“质量提升”,保险发展更偏重保障归位、风险共治,不再是单纯的“事后补偿工具”,而是通过“事前防控、事中干预、事后赔付”全链条服务,减少社会总风险成本。与上述“价值回归”理念相契合,平安产险当天也公布了“防救赔用”服务体系和实践案例。
许闲
“保险业的最终价值不在于规模利润,
在于回应社会需求”
在本次“平安大讲堂”上,许闲指出,我国保险行业自1980年代开始系统化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保险1.0时代是“为有产者保财产”,保险2.0时代逐渐演化成为财富管理工具,迈入保险3.0时代,保险更偏重于保障归位、普惠覆盖、技术驱动和服务取胜。
保险不仅是金融产品,更是国家与人民之间的风险共治契约。随着我国人口红利消退、民生需求升级,这些变化正倒逼保险业的价值重构。国家政策引导保险业通过事前降低出险概率、事中避免损失扩大、事后完成快速赔付,从“损失补偿”向“风险防控”转型。中国保险机构需以国家战略为锚点,聚焦人民需求开发本土化产品,打造服务民生的“托举之手”。
许闲认为,目前中国保险正在从“规模扩张”走向“质量提升”,各类风险保障的创新险种涌现,农业险、巨灾险等风险保障的险种创新层出不穷。在他看来,这些创新背后,是保险业对保障本质的回归的践行。
那么,如何回归本质?“保险行业的最终价值,不在于规模或利润,而在于能否切实回应社会需求。”许闲强调,回归保险的保障本质,做中国人自己的保险,这是中国保险业必须明确的认知。唯有从理念上转变,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才能共振,最终实现社会总风险成本减少,让保险真正托举民生。
从1.0到3.0的进化,他认为,中国保险业四十载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逆袭,正在从国际规则的跟随者,逐步转变为全球保险治理的参与者和贡献者。这种转变背后,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践。
直面出行痛点,
探索“防救赔用”服务体系
记者在“平安大讲堂”上注意到,如何探索“让保险托举民生”也有了落地实践。
近年来,随着旅游政策驱动,冰雪经济、户外运动等热潮兴起,旅游市场潜力显著释放,旅游需求持续爆发,旅游场景更加多元,但境内旅游保险却存在着“大而全、无差异”的行业痛点。以旅游意外为例,在传统出行场景里,保险的存在感并不强,保险产品高度同质化,缺乏差异化创新。消费者体验被局限在“事后赔付”,难以感受保险的实际服务价值。
对于上述痛点,近年来平安推出“平安行·出行安全守护计划”(下称“平安行”)、“平安24全球守护计划”(下称“平安24”)体系,覆盖境内外出行保障场景,意在构建“防救赔用”安全体系,推动保险服务从被动赔付到主动风险管理的根本性转变。
相关模式创新和数据也在本次大讲堂上进行披露。平安产险个人非车及意健险部副总经理方兴介绍,“平安行”跳出传统“事后赔付”思维,构建“防、救、赔、用”全旅程急难救援服务体系。以“救”为例,整合90家直升机公司、60支专业救援队,急难救援范围辐射全国,可实现“海陆空”最快15分钟内联动出救。 今年以来,“平安行”已保障4290万人,理赔案件超3500起,提供超400次救援服务。
“不出海便出局”——随着中国企业出海与个人海外出行需求增长,海外安全风险防控也成为保险服务的新课题。相关负责人介绍,“平安24”专为境外出行人员打造,涵盖保险保障、医疗救援、应急援助等核心服务和权益,开创了“先防再救后赔”的创新服务模式。今年上半年,“全球急难救援服务”升级,覆盖至233个国家和地区。
一个典型案例是,今年6月伊朗-以色列冲突期间,“平安24”最短1小时内启动撤离救援,共计接回74位同胞。截至去年底,该体系累计服务超6000家企业,65万客户,赔偿金额累计超2.2亿元,并为更多“一带一路”企业出海护航。
对于上述实践,许闲认为,从“赌客户不出险”到“帮客户少出险”,这背后是社会成本降低与企业永续发展的辩证统一,让企业成为政府公共服务、国民安全保障的市场化补位工具,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服务型保险”。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卢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