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晚上好,帮主郑重又来跟大伙唠实嗑了!最近打开行情软件,是不是总盯着屏幕上4000点那根线犯嘀咕?上午刚摸一下4000点的边,下午就被砸下来,盘后评论区立马分成两派——一派喊“牛市刚起步,赶紧上车”,另一派拍大腿“高位诱多,快跑不亏”,连身边不炒股的朋友都来问:“帮主,这4000点到底是顶还是底啊?” 今儿个咱不绕虚的,就用我20年跑财经线、穿越三轮牛熊的老经验,把这4000点的门道扒得明明白白。
先给大伙拉回几个老场景,咱从过往里找答案。2015年那波4000点,我记得特清楚,当时跑券商营业部,大厅里全是大爷大妈,连卖菜的阿姨都拎着菜篮子来开户,张口就问“哪个股能翻倍”;2021年逼近4000点时,新能源、白酒抱团得厉害,基金经理的直播比网红还火,不少人加杠杆往里冲。但现在这4000点,画风完全不一样——营业部里没那么多热闹劲儿,大家看盘时多了份小心翼翼,连涨三天就有人琢磨“要不要减点仓”,跌两天又怕“是不是要回调”。为啥?因为这轮4000点,不是靠情绪堆起来的“虚高”,是踩着企业盈利和政策托底的“实步”上来的,只是市场里的人,还没从过去的涨跌记忆里缓过神。
咱再掰扯掰扯核心问题:4000点为啥磨磨蹭蹭?不是行情没力气,是“分歧”在作祟。一方面,不少人被过去的“高位套牢”吓怕了,2015年4000点追高的,有的套了好几年才解套,现在看到同样的点数,第一反应是“别再踩坑”;另一方面,长线资金却在悄悄干活——我最近翻机构季报,发现社保、养老金这些“聪明钱”,在3800点到4000点之间,反而加仓了不少高股息、业绩稳的票。这就有意思了:短线资金怕“见顶”,长线资金在“捡货”,两边拉扯着,指数自然就卡在这儿磨。
那帮主的观点很明确:4000点不是行情终结,更不是疯牛起点,而是“结构牛的中场休息”。为啥这么说?咱看三个硬指标。第一,企业盈利在回暖——三季度不少行业的财报都亮了,比如高端制造、医药里的创新药,还有新能源的细分赛道,净利润增速都比上半年快,这是行情的“底气”,没盈利支撑的指数才是虚的;第二,政策在托底——从降准到支持实体经济,再到引导资金往优质企业流,政策没想着“吹泡沫”,是想让行情走得稳,这种情况下,指数很难一下子跌回去;第三,估值没到离谱的地步——现在沪深300的市盈率大概12倍,比2015年4000点时的20多倍低不少,虽然部分热门板块估值高,但多数权重股还在“合理区间”,没到全民狂热的泡沫阶段。
当然,也不能盲目乐观,有两个“坑”得避开。第一个是“题材炒作的陷阱”——有些票没业绩支撑,就靠蹭热点涨到高位,跟着凑热闹很容易被“套在山顶”;第二个是“仓位失控的风险”——别因为指数站上4000点就满仓冲,市场越分歧,越要留余地,万一回调,手里有现金才能捡便宜。
接下来是大伙最关心的:不同风格的老铁,该咋应对这4000点?咱分情况说。激进型的老铁,要是你能扛住波动,想抓短线机会,就盯着那些“业绩实打实、回调不深”的板块,比如半导体里的设备端、军工里的高端制造,要是它们回调到10日线附近,且成交量没放量跌,能轻仓试错,但止损必须设好,比如跌5个点就果断撤,别硬扛。
稳健型的老铁,帮主建议“以守为攻”。不用追着涨的票跑,就盯着自己熟悉的、业绩稳的标的——比如消费里的龙头股,估值合理,分红又高,或者银行、保险这类高股息品种,等它们回调到20日线附近,分批小仓位加仓,既不用担心中途震荡,也能跟着行情慢慢走。
而我更偏爱的中长线打法,核心就四个字:“抓主弃次”。中长线看的不是一天两天的涨跌,是未来3-5年的产业趋势。现在能确定的趋势有啥?国产替代(比如半导体、高端装备)、新能源的全球化、医药里的创新药,这些赛道里的优质企业,哪怕现在因为指数波动跌一点,长期来看都是“弯腰捡金子”的机会。操作上,就逢大回调加仓,比如指数跌回3800点以下,或者手里的票跌了15%以上,且基本面没变化,就可以补点仓;要是涨多了,比如单只票涨了30%以上,就减点仓,把利润落袋,保持仓位灵活。
最后跟大伙总结下:4000点就像爬山到了半山腰,往上走还有风景,但得放慢脚步,别慌着冲;也不用怕往下滑,只要踩稳“盈利”和“政策”这两块石头,就摔不深。那些喊“牛市终结”的,是忘了行情的底气;那些喊“疯牛来了”的,是太急着赚快钱。咱们做中长线的,就记住一句话:不被指数的涨跌带着走,只盯着企业的基本面,跟着趋势走,留着安全垫。
我是帮主郑重,20年财经老兵,不搞虚的预测,只跟大伙唠实在的逻辑。以上都是我的复盘心得,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得谨慎。要是觉得唠得实在,咱下次接着扒更多行情门道,咱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