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光说不练假把式”,这话用在欧盟最近的操作上太合适了。
中国刚收紧稀土出口,欧盟就急了,又是喊要对中国动用“非常手段”,又是跟着荷兰掺和半导体的事,狠话放了一箩筐。
可等到中方真的回应他之后,态度立马又怂了,他们这是打的什么算盘?
狠话喊得凶,“杀招”从没动过手
欧盟这波急脾气,全因10月初中方升级了稀土出口管制。
消息一出来,法国总统先跳出来,说这是“经济胁迫”,催着欧盟赶紧用“反胁迫工具”;欧盟委员会主席也跟着帮腔,宣称“所有工具都在桌面上”。
他们嘴里的“反胁迫工具”,号称是欧盟贸易的“王牌”,2023年就生效了,不用所有国家同意,凑够15个成员国且占65%人口点头就能启动。
可这“王牌”至今没开过张,当年美国对欧盟钢铝加50%关税、汽车加25%关税,欧盟喊着要用这工具,最后还不是乖乖让步,又买能源又投资的,现在对着中国喊得凶,谁不知道是虚张声势?
更别说稀土不是普通东西,新能源汽车电机、风电设备、甚至军工产品都离不开它,欧盟90%的稀土磁铁都得从中国进口,实际对外依存度快到100%了。
真要是撕破脸,先停摆的是欧洲自己的工厂,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亏,欧盟可不敢真吃。
内部先拆台,德国攥着算盘不松手
欧盟的硬气撑不了三分钟,根源在于内部早就不是一条心,法国喊得最欢,可德国从一开始就不配合,总理直接说“没达成共识”。
其实还不是因为这背后全是利益账,德国的汽车产业太依赖中国了,大众、宝马这些巨头,中国市场占了不小份额。
要是真因为稀土跟中国闹僵,先断供的稀土能让汽车生产线停摆,中国再反手限制市场准入,德国经济不得掉块肉?德国经济界早把账算明白了,多次给政府吹风,坚决反对贸然开火。
一边是法国想靠强硬刷存在感,一边是德国死死护住自家饭碗,东欧国家还惦记着能源和市场,根本拧不成一股绳。
这种情况下,欧盟所谓的“统一行动”,说白了就是句空话,狠话不过是说给自家选民听,顺便想给中国施压捞点筹码,真要动真格,谁都不愿先出头。
半导体添乱,荷兰这步棋下得太急
稀土的事还没理顺,荷兰又给欧盟惹了个大麻烦,硬生生把半导体问题搅了进来。
10月间,荷兰突然翻出冷战时期的老法案,以“国家安全”为由,接管了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
这家公司可不是小角色,以前是飞利浦的半导体部门,全球车规级MOSFET零件市占率15%,博世、苹果都是它的客户。
2020年中企花了两百多亿收购,这几年经营得好好的,营收最高时达23.6亿欧元,还给荷兰缴了不少税,结果荷兰说翻脸就翻脸,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就是在美国施压下的政治操弄。
中国的反击也来得快,直接禁止安世中国及其分包商出口特定零部件,这下轮到欧洲车企慌了神:安世的芯片库存撑不了几周,新供应商认证得花好几个月,搞不好生产线就得断链停产。
本来稀土问题就够头疼了,又加个半导体乱局,欧盟的“强硬”姿态,一下就没了底气。
中方不慌神,手里有实打实的底气
面对欧盟的步步紧逼,中方的反应一直很稳,这种稳不是装出来的,是手里有真东西撑着。
首先,管制本身站得住脚,中方反复说,稀土出口管制是正常完善出口管理体系,不是针对任何国家,更不是什么“经济胁迫”。
这话没毛病,稀土能民用也能军用,美国、日本早就对类似资源搞管制了,中国这么做只是跟上国际通行做法,完全符合联合国的防扩散义务。
更关键的是产业实力,全球92.3%的稀土冶炼分离产能都在中国,而且核心技术还限制出口,就算欧盟想找替代供应商,建生产线、攻克技术、过环保审批,没个五八年根本搞不定。
更重要的是,中方不是禁止出口,而是规范出口,符合规定的申请都会批,还给欧盟企业开了绿色通道加快审批,这种有理有据的态度,比喊一万句狠话都管用。
谈判要开场,不止稀土一件事
按照消息,10月30日中国高级别代表团就要去欧盟谈判了,这场会谈绝不是简单的“稀土议价”,更像是一场多议题的利益平衡。
欧盟那边,既想逼中国松绑稀土管制,又盼着中方能允许安世半导体“临时出口”,好解汽车业的燃眉之急。
中方这边,既要维护稀土出口管制的原则,也要讨回安世半导体被接管的公道,两边都有诉求,也都有软肋,就看怎么找到平衡点。
说白了,谈判桌上最终还是看实力说话,欧盟的狠话吓不倒人,中方也没必要在压力下让步。
结语
这场稀土风波,欧盟喊着要“反制”,转头又盼着中国让步,这种矛盾的姿态,本质是既想“去依赖”又怕伤自己的纠结。
中方的从容,来自对产业链的掌控力,也来自对规则的把握;欧盟的焦虑,源于自身准备不足,也源于内部的分裂。
未来类似的博弈可能还会有,但核心逻辑不会变:合作才能共赢,对抗只会两伤,毕竟在全球化的今天,谁的产业命脉都可能连着别人的供应链。
与其喊狠话摆姿态,不如坐下来好好谈,把各自的诉求摆上台面,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案。毕竟工厂里的机器不能停,老百姓的饭碗更不能砸,这才是最实在的道理。
下一篇:游天下:数字赋能,让山水更懂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