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出品|搜狐财经
作者|冯圆圆
靠《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火遍全国的印象大红袍,正在冲刺资本市场。
从表面看,印象大红袍的成绩单确实有亮点:2023年净利润4750万,较2022年的亏损260万实现“反弹”,2024年业绩虽略有下滑但仍维持在4280万的水平。
可把这份数据拆解开细看,“就靠一台戏、守着一座山”的单一路数印象大红袍的上市之路还藏着不少隐忧。这场资本冲刺赛里,它到底是“乘势而上”还是“赶鸭子上架”,市场心里还需打个问号。
复苏光环下的盈利隐忧
文旅巨头印象大红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印象大红袍”)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实景演出《印象‧大红袍》是其主要业务,据悉该演出是由张艺谋导演。
(图片来源:印象大红袍股份有限公司招股说明书)
2022年疫情最严重时,武夷山景区多次限流,印象大红袍全年净亏损260万,迎来业绩低谷;2023年防控政策一放开,憋了三年的游客像潮水般涌向武夷山,《印象·大红袍》场场爆满,甚至加演都抢不到票,当年净利润直接飙到4750万,上演了一出“绝地翻盘”的戏码。
可这份高光没能持续太久。进入2024年,旅游市场从“报复性增长”回归常态,印象大红袍的净利润应声回落至4280万,同比下滑近10%。在招股说明书,印象大红袍将业绩下滑归结为“休闲消费活跃度不及2023年”,而这也恰恰点破了其盈利模式的核心问题,业绩全绑在旅游市场的热度上,如何持续的吸引大量游客,成为其业绩的关键。
收入全靠一台“戏”
翻阅招股说明书,印象大红袍的业务结构“单一”得有点扎眼。报告期内,光《印象·大红袍》这一台演出就贡献了公司超90%的收入,2022年至2024年演出《印象‧大红袍》分别实现了0.58亿、1.36亿、1.3亿的收入,今年上半年则贡献了0.49亿的收入。这也意味着,印象大红袍的经营业绩几乎全拴在这一个产品上。
(图片来源:印象大红袍股份有限公司招股说明书)
这种“一演独大”的模式也给印象大红袍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2024年6月武夷山突发恶劣天气,不光观众少了一大半,舞台都得临时关,当月收入直接掉链子。
而如今文旅演艺市场竞争早已白热化,《宋城千古情》《又见平遥》等竞品层出不穷,观众口味越来越挑,《印象·大红袍》的“新鲜感”又还能维持多久?
为了破局,印象大红袍在今年5月推了新演出《月映武夷》,但该演出在今年上半年亏损了181.6万,尚在孵化中。除此之外,印象大红袍发展的文旅小镇、茶汤酒店的业绩表现同样较为一般,其中文旅小镇上半年的毛利仅有77万,而茶汤酒店上半年则亏了266.7万。
(图片来源:印象大红袍股份有限公司招股说明书)
虽然印象大红袍在招股说明书中表示,一直在多元化布局,但至今除演出《印象‧大红袍》外其余业务还是“雷声大、雨点小”。
绑定武夷山客源,增长天花板触手可及
除了业务单一,地域限制更是印象大红袍道绕不开的坎。印象大红袍目前所有的业务均围绕武夷山展开,其在招股说明书中也表示“业务运营取决于吸引游客到武夷山的能力”,这也意味着公司的增长空间跟武夷山的游客量牢牢绑定。
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武夷山接待游客约1730万人次,而《印象·大红袍》则全年接待游客81.31万人次,游客转化率4.7%。虽然高于行业3%的平均水平,但再提升已是难上加难,毕竟不是所有游客都愿花238元看演出。
这种地域属性像道无形的围墙,把映像大红袍的增长牢牢锁在武夷山边界内,天花板触手可及。
站在港股IPO门槛前,印象大红袍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考验。一方面,作为福建首个大型户外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大红袍》有品牌底子和市场壁垒;但另一方面,“单一产品+单一地域”的双重局限,已经成了制约其发展的门槛。
对投资者来说,印象大红袍能不能讲出新的故事,能否突破单一产品、单一地域的“双单困局”才是其更为关心的事。这场资本大戏接下来怎么演,决定着印象大红袍能不能跳出武夷山的“山水舞台”,真正站上更广阔的资本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