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网点“瘦身潮”背后的金融业数字化转型
2025年,中国银行业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网点“瘦身”浪潮。 截至10月底,全国获批终止营业的银行网点超过8500家,较2024年全年增长近200%,其中四季度初的退出速度尤为迅猛,仅10月初就有601家网点关停,同比多增511家。这一现象标志着银行业从“跑马圈地”的扩张时代,正式转向精细化、数字化的新阶段。
网点关停潮:中小银行成主力,国有大行优化布局
近年来,银行网点退出规模呈现阶梯式上升。2023年,商业银行裁撤网点2649家,2024年略有回落至2483家,而2025年则迎来高峰,净退出网点达1698家。 农商行成为关停主力,2024年退出1278家,占比超五成;2025年上半年,仅农商行就关停2350家分支机构,占同期退出总量的八成以上。
国有大行同样在调整布局,但策略有所不同。 邮储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位列国有行关停数量前三,分别退出206家、170家和122家。例如,建设银行本溪建工支行等网点因业务整合被合并,而工商银行上海大统支行等则因业务量下滑退出市场。相比之下,国有大行更注重“下沉”与“填补空白”,工商银行2024年向县域乡镇新增104家网点,建设银行新设的35家网点中,26家位于县域。
数字金融冲击:线上服务替代,线下成本压力凸显
银行网点大规模关停的背后,是数字金融的迅猛发展。 2024年银行业离柜交易总额达2626.80万亿元,手机银行交易额365.51万亿元,服务个人客户近32亿户。移动支付、线上开户、智能投顾等服务的普及,使得传统网点的业务量大幅萎缩。
线下网点的高成本问题日益突出。租金、人力、运维等开支与业务收益的失衡,迫使银行选择“瘦身”。然而,网点并未完全消失,而是转向 “智能化+场景化”的升级。例如,工商银行通过预约服务和智能柜台压降客户等待时间,农业银行全流程智能化办贷效率提升20%,中国银行则在全国推广敬老服务达标网点超1万家。
未来趋势:特色化网点与差异化服务
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的背景下,银行网点逐步从“业务办理点”转型为 “综合服务触点”。
未来,银行网点的缩减趋势或放缓,但优化调整不会停止。一方面,中老年客户对线下服务仍有需求;另一方面,复杂业务(如大额理财、对公服务)仍需面对面沟通。银行的竞争焦点将从“数量”转向 “质量”,即通过差异化定位和精细化运营,实现成本与体验的平衡。
结语
银行网点的“退场潮”本质上是金融业拥抱数字化的必然选择。这场变革并非简单的收缩,而是服务形态的重构——线下网点将更智能、更专业,线上渠道则承担标准化服务。在可预见的未来, “无接触金融”与“有温度服务”并存的二元模式,将成为银行业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