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户户厨房里飘出的烟火气,承载着中国人最深厚的情感记忆。而今,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预制菜,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的餐桌。而预制菜当中的食品添加剂,也让不少消费者心生忧虑。
忧虑与发展并存。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达5165亿元,预计2026年将突破1万亿元。在这场浩浩荡荡的餐桌变革中,食品添加剂,这个既古老又现代的存在,正扮演着关键而复杂的角色。
中国人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历史源远流长。从东汉时期用盐卤点豆腐,到南宋“一矾二碱三盐”的油条配方,这些凝结着先人智慧的技艺,早已融入中华饮食文化的血脉。
为什么需要食品添加剂?
不妨先设想一个没有它的世界:食物更易腐坏,风味选择有限,色泽单调,每餐几乎都要从零开始。那样的生活虽保留着某种“天然”,却也伴随着更高的浪费、更短的保鲜期与繁重的厨房劳作。
要知道,食物的变质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很多眼睛看不到的腐败变质、毒素产生,都在这些“天然”的食物中悄然发生,这些可能对人们的健康影响更大。
正是食品添加剂的合理使用,让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依然能够享受到安全、多样、便捷且风味稳定的食物。它们不是“敌人”,而是食品工业文明的重要支撑,让“美味与品质兼得”。
01 全球餐桌上的新秩序
根据日本预制菜协会统计,其预制菜市场渗透率已超过60%,几乎所有超市与便利店都能买到预制餐品。
欧洲同样如此。据欧盟餐饮服务研究中心2023年报告,法国约有70%的餐厅在不同程度上使用预制菜成分。英国、法国、德国构成欧洲核心市场,根据Statista数据,2024年欧洲预制菜总规模预计接近900亿美元。
根据IBISWorld数据,2024年美国预制菜市场规模约为475.6亿美元,超过60%的美国人希望晚餐准备时间不超过30分钟。
中国预制菜市场虽然起步较晚,但增长迅猛。从东方到西方,从家庭到餐厅,一场全球性的餐桌革命正在上演。而确保预制菜安全与风味的食品添加剂,也因此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02 添加剂的前世今生:从古人智慧到现代科技
早在六千年前,先人在酿酒时使用的酵母中就含有转化酶,这被视为食品添加剂的早期应用。
我们记忆中的传统美食,也离不开添加剂的智慧:奶奶做豆腐时点下的那勺盐卤,是天然的凝固剂;唐代杜甫笔下“碧鲜俱照箸”的槐叶冷淘,用槐叶汁给面条染色,同样是天然添加剂的妙用。
工业革命为添加剂发展带来转折。1856年,英国化学家威廉·亨利·珀金合成了第一种人工染料苯胺紫,推动了合成添加剂的发展进程。
如今,根据《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我国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约有2300多种,标准中明确了它们的使用场景和用量等信息。它们如同食品的“调味师”和“保鲜员”,在确保安全的同时,守护着食物的色香味。
03 添加剂的AB面:幕后英雄,还是隐形担忧?
提到“添加剂”,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不健康”。然而,如果没有抗氧化剂,食用油开封后很快会产生哈喇味;没有着色剂,糖果和饮料的世界将黯淡无光。可以说,我们每天能轻松享用色香味俱全的饭菜,离不开这些幕后功臣的付出。
当然,过犹不及。正如盐放多了会咸,食品添加剂超量或超范围使用,确实可能带来健康风险。
需要明确的是:近年来令人震惊的食品安全事件,无论是三聚氰胺奶粉,还是苏丹红鸭蛋,问题都出在非法添加物上,而非合法食品添加剂本身。也就是说,三聚氰胺和苏丹红本身不是食品添加剂,是不能用到食品中的。这就像不能因有人用菜刀伤人,就归咎于菜刀本身一样。
2018年,美国一位母亲发现孩子吃某品牌彩虹糖过敏后,通过社交媒体发起倡议,最终促使生产商改用天然色素。这个案例说明,消费者的关注与行动,是推动食品工业持续改良的重要力量。
04 国际经验:从严格监管到透明标签
在食品添加剂管理方面,日本的“正面清单”制度值得借鉴:只有法律明确允许的才能使用,其余一律禁止。《食品卫生法》要求添加剂必须“合法、必要、适量”,防腐剂添加量精确到0.05%以下。企业必须执行HACCP标准,实现全程可追溯。
2024年,日本推出《食品添加剂的不使用标识准则》,进一步规范“无添加”标签的使用。新规禁止十类容易误导消费者的宣称,例如对本就不允许添加山梨酸的饮料,宣称“不使用山梨酸”将被判定违规。
欧盟的管理体系同样严格。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负责所有添加剂的风险评估,《食品添加剂法规》详细规定了种类、使用范围与限量,并要求产品包装必须注明功能类别和E编码。
在美国,FDA采用“肯定列表”制度,只有通过安全评估的添加剂才能上市。根据欧盟委员会《2023年食品安全晴雨表》报告,食品添加剂已成为欧洲公众最熟悉的食品安全话题之一,熟悉度高达71%。
05 中国的现实:挑战与进步并存
今年3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明确预制菜不得添加防腐剂。这体现了一个朴素的共识——既然家常菜不放防腐剂,工厂菜也不该例外。
“科技与狠活”的网络段子,折射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普遍焦虑。《2023年中国预制菜消费者洞察报告》显示,79.63%的消费者会主动搜索预制菜安全信息,近一半人担心“成分表看不懂”的添加剂问题。
技术进步正在带来转机。如今通过高温烹饪与液氮速冻技术,可以在不添加防腐剂的情况下确保食品安全。-196℃液氮锁鲜能显著降低食材损耗,HPP高压冷杀菌可延长预制菜保质期并保持较高营养保留率。
归根结底,消费者真正担忧的并非“添加剂”三个字,而是信息不透明、标准不统一、监管不充分带来的信任缺失。
06 向未来走去:安全、美味与信任
预制菜要赢得未来,需要做好三件事:严监管、强技术、真透明。
监管要更严格。可借鉴日本和欧盟经验,对“无添加”标签进行细化管理,防止模糊表述,从源头上保障预制菜质量安全。
技术要更先进。加大研发投入,推动食品生产工艺升级,实现少添加、好口感、长保质、更营养的综合目标。
透明更关键。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让每个人都能清楚了解自己吃下的是什么。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所言:“食品添加剂在规定的范围和用量下使用,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理性看待添加剂,是消费者的自我教育;让食品标签真正公开透明,则是行业的自我净化。
多项市场调研显示,日本民众对预制菜的高接受度,建立在严格的监管、充分的信息披露和长期积累的信任之上。中国预制菜产业要行稳致远,同样需要在这条路上坚定前行。
预制菜已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追求便捷,也怀念那碗从灶台端出的热气;渴望效率,也珍视味蕾上的温情。
当标准更加完善、信息更加透明的那一天到来,我们在超市里挑选预制菜的眼神,或许会像母亲当年在菜市场那样——从容而确信,一眼便能辨识新鲜与诚意。
古人用卤水点豆腐,留下了美味与智慧;今天的我们,也定能在科技与传统之间找到新的平衡。
无论是亲手烹制的一桌家常,还是便捷安心的预制菜肴,其中蕴含的,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不变的向往。
毕竟,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农甘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