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9月份海南离岛免税购物金额同比转正+3.4%,以及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等部门联合公告调整海南离岛免税购物政策,并且叠加12月海南封关在即,中国中免近期股价出现了一定的异动表现。
从日K线上看,无论是中国中免港股(01880.HK)还是A股(601888.SH),均出现了拖拉机式的温和堆量上涨现象,并与消费行业整体(以消费ETF为代表)缩量阴跌的整体表现差异较大,这种股价走势看起来显然不像是游资炒作或题材炒作,机构等大资金持续介入的概率更高一些。而从月K线上看,无论港股还是A股,已经出现了六连阳。
图片说明:中国中免月K线六连阳,数据来源于Wind
独一无二的中国中免
中国中免真是一家让投资者又爱又恨的企业,无论是机构投资者、外资投资者、散户投资者,曾经都见识过“她”那无与伦比的魅力,但也无一例外地被“她”狠狠的伤过。
中国中免的魅力在于:当你试图深入理解中国中免时,你会发现想看懂中国中免的商业本质,难度是极高的,甚至你在全世界范围内,找不到任何一家可以与之对标的公司,尤其是在深入研究后,你会发现这家公司根本没有参照物。
如果有人和你讲,中国中免是吃牌照饭的,掉头就走,不要再聊了,这个人并不理解商业地产的虹吸效应,也不理解游客和本地消费者的消费差异,更理解不了为什么牌照越发越多,中国中免在不打价格战的情况下,市占率也掉不下来。
如果有人和你讲,海南封关后,全岛免税,中国中免的牌照就更加没价值了,掉头就走,不要再聊了,这个人连离岛免税是什么意思都没有搞懂,对税务的理解可能也是一知半解,更理解不了中产消费品、尤其是奢侈品的消费逻辑和运营逻辑。
如果有人用瑞士杜福睿、韩国乐天、LVMH旗下的DFS来对标中国中免,大家都是旅游零售企业,虽然商业模式非常相似,但本质上仍然是天差地别的,既有目标客群的差异(本国游客、外国游客)、也有零售场景的差异(离岛免税、机场免税),甚至可以说完全不是一个东西。
如果有人用香港的房地产开发商(如九龙仓置业旗下的海港城等等)来对标中国中免,形式上确实很接近,尤其是核心商圈的零售地产,与中国中免在目标客群、货物品类、场所选址(人、货、场三要素)上非常相似,但商业模式上却又完全不同,一个主要是收租金、一个主要是赚零售和批发的价差。
如果有人用纯粹的零售企业来对标,但又会发现差异更大。例如,山姆会员店和中国中免的目标客群接近,但货物品类几乎没有重叠;例如,奥特莱斯虽然在品类上与中国中免有很小一部分的重叠,但目标客群和选址上又完全不一致。
虽然查理芒格经常讲“God damn retailer”,用来表达对零售行业这种天然的糟糕商业模式的厌恶,但如果仅仅用retailer来定义中国中免,显然又是不太客观的。中国中免是一家以本国消费者为主要目标客群、以消费回流、以扩大内需为目的,在特定背景、特定环境下,被赋予特殊使命的、并且经过了充分市场化竞争的、独一无二的旅游零售企业。
从逻辑上论证,为什么中国中免是内需的风向标
正是基于中国中免的特殊性,说中国中免是内需的风向标,底层逻辑是清晰且扎实的。
第一层逻辑,渠道方比品牌方更敏感。中国中免是零售企业,零售本来就是与终端消费者直接接触的,其业绩表现,直接反应了终端消费冷热景气度,对动销最敏感。而绝大部分消费品企业,例如白酒企业,作为品牌方,其业绩表现对于真实动销的反馈,一定慢于渠道。
第二层逻辑,可选消费比必需消费更敏感。其次,中国中免是特种零售企业,其销售品类全部都是可选消费品,没有必需消费品。而覆盖我们日常生活的主要零售企业,如淘天、京东、拼多多、盒马、山姆等等,其销售品类涵盖几乎所有必需消费品,而必需消费品对终端消费景气度的敏感性要远远弱于可选消费品。
第三层逻辑,贵价可选消费比中低价可选消费更敏感。同样是可选消费品,显然贵价可选消费品比中低价可选消费品,更能体现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少量以投资品属性为主要卖点的贵价可选消费品除外,例如以黄金为材料的相关消费品等等)。
第四层逻辑,休闲度假式的消费比贵价可选消费更敏感。在经过过去几年对海南代购的持续不断打击后,可以说中国中免当前的业绩基本体现了居民休闲度假的消费表现,显然与直接在本地购买贵价可选消费品相比,在度假的途中顺便购买贵价可选消费品,后者更能体现出消费者信心,因为消费者的首要目的是去海南度假,而不是为了购物才去海南。
从数据上论证,为什么中国中免是内需的风向标
中国中免不仅在底层逻辑上可以称得上“内需风向标”,在数据上也能够得到验证“内需风向标”。
一方面,中国中免在消费终端景气上行期时的正向弹性更大。在2020年初到2022年底的这一时期,房价上涨的财富效应处于泡沫期,从下图能够明显看到中国中免虽然在相关性上与消费ETF和酒ETF趋同,但股价弹性要大很多,尤其是2020年初离岛免税新政推出后,中国中免单季度毛利率可达40%以上,净利率可达20%以上,相比于海外顶级零售商不到5%的净利率、以及机场免税店高到吓人的销售抽成,资本市场第一次体验到了离岛免税的魅力。
图片说明:上行周期时,中国中免的股价弹性远大于消费ETF和酒ETF,数据来源于Wind
另一方面,中国中免在消费终端景气下行期时的负向弹性也更大。疫情结束后的第一个春节,即便迎来了报复性的消费,但客单价的表现却不太尽如人意,同时海口国际免税城并未如预期般带来1+1=2的效果,这让敏锐的资本市场捕捉到了一丝危险,叠加消费者出境分流、以及机场免税店远远不及预期的销售数据,使得中国中免提前于消费ETF和酒ETF暴跌。
图片说明:下行周期时,中国中免的股价弹性也远大于消费ETF和酒ETF,数据来源于Wind
换句话说,中国中免对终端消费的景气度极为敏感,而资本市场又对中国中免的股价极为敏感。在中国中免的销售品类没有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营业收入同比变化和客单价同比变化,这两个核心指标,对中国中免极为重要,对整个消费行业也极为重要,可以说是终端消费景气度的量化指标。
再换句话说,如果你是热衷于内需市场的投资者,即便你不喜欢中国中免的商业模式,或者对牌照生意抱有主观偏见,也应当对中国中免保持适当关注,“她”总是能提前于消费行业下跌,“她”也总是能提前于消费行业上涨,而且业绩弹性和股价弹性都非常大。
海南封关后,中国中免可以值得期待的地方
资本市场永远是最聪明的,大资金的持续介入,一定是看到了些什么东西:或许是9月离岛免税销售额同比转正后的见底预期,或许是四季度业绩拐点到来的预期,或许是海南封关后的海口国际免税城量价齐升的预期,更或许是三亚中免太古里建成后虹吸效应的进一步增强、以及爱马仕、香奈儿精品专柜相继落地的预期等等。
继2025年10月17日财政部官网发布了《调整海南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满足消费者多元化购物需求》的公告之后,2025年10月30日财政部官网再次重磅发布:
财政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印发《关于完善免税店政策支持提振消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自2025年11月1日起完善免税店政策,旨在进一步发挥免税店政策支持提振消费的作用,引导海外消费回流,吸引外籍人员入境消费,促进免税商品零售业务健康有序发展。
图片说明:离岛免税新政,数据来源于财政部
对于中国中免而言,涉及到的重要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一是国品占比硬要求:用于销售国产商品的面积不低于总经营面积的25%,须引入老字号、文创、非遗等特色商品;二是品类扩容:新增手机、微型无人机、运动用品、保健食品、非处方药、宠物食品等热销品类。
以品类扩容为例,对于中国中免自然是利好,且部分品类布局已久。例如非处方药,在早期收购中服免税49%股份时就已经做了较长时间的准备,毕竟中服免税的股东背景,足够中国中免在非处方药市场大展拳脚。
图片说明:中服免税的股权结构,数据来源于天眼查
据海口海关统计,离岛免税新政实施后的第一个星期,11月1-7日,海口海关共监管海南省离岛免税购物金额5.06亿元,购物人数7.29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34.86%、3.37%。其中,新增的宠物用品、可随身携带的乐器等品类(包括小家电、电子消费品类)共销售1488件,购物金额274.68万元。离境旅客购买离岛免税商品886件,购物人数255人,购物金额220.47万元。岛内居民“即购即提”购物人数138人,购物件数403件,购物金额35.61万元。
毫无疑问,新政实施后的免税销售表现是出彩的,但更重要的是,9月份离岛免税销售额已经实现了非外力作用、自然的转正,叠加离岛免税新政的实施,以及12月封关的来临,中国中免接下来的业绩表现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