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10月,对于特朗普来说是一个值得炫耀的时刻。
他在亚洲之行后,宣布与中国达成了一份“休战协议”,并声称这场可能摧毁全球经济的贸易战暂时停火。
然而,中国在稀土问题上的一次“让步”,却让特朗普陷入了更大的被动局面。
稀土被称为现代高科技产业的“维生素”,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电动车、隐形战机和导弹制导系统等领域。
中国控制着全球约90%的稀土供应,是当之无愧的“稀土界欧佩克”。
此前,中国对稀土出口实施严格管制,美国科技产业和军工企业一度陷入供应链危机。
然而,在这次谈判中,中国宣布暂停稀土出口禁令,直到2026年11月。
这一“暂停”并不是永久取消,而是一个象征性的动作,向外界传递了三个信号:中国可以随时重启禁令,禁令的威慑力真实有效,美国必须以让步换取喘息机会。
根据协议,中国暂停了对锗、锑等关键矿物的出口限制,并承诺重新购买美国大豆。
而作为交换,美国下调对华关税,同时暂停对中国船只征收港口费。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次“双赢”的谈判,但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
特朗普的让步引发了美国国内的强烈反弹,尤其是来自工会和制造业的批评。
美国钢铁工会、国际机械师协会等组织公开指责暂停港口费的决定,认为这将对美国造船业造成严重打击。
他们原本希望通过港口费壁垒复兴造船工业,却发现特朗普为了稀土问题“牺牲”了他们的利益。
这种来自政治基本盘的反对,让特朗普的紧张情绪进一步加剧。
美媒普遍认为,特朗普的“12分胜利”不过是一个笑话。
所谓的休战更像是美国对中国的“求和”。
中国通过象征性的让步,展现了稀土资源的巨大威慑力。
而特朗普面对的,是愤怒的工会、嘲讽的媒体,以及五角大楼对稀土断供的深深恐惧。
稀土问题不仅是中美之间的博弈,更是全球供应链的缩影。
美国近年来试图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投资替代技术和开发本土资源,但短期内难以形成对中国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其他国家也在努力寻找替代方案,例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稀土资源丰富的国家,但在技术和成本上仍无法与中国匹敌。
未来,中美在稀土领域的博弈将继续加剧。
这场“资源战争”不仅关乎两国的经济利益,更关乎全球科技和军事产业的命运。
中国的战略让步是一种更高明的进攻,而特朗普的紧张,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