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年初时飞天茅台还是酒桌上的“硬通货”吗? 散瓶批发价一度高高在上,现在却跌到了1640元左右,和年初相比暴跌超过30%。 电商平台甚至搞出补贴价1499元的活动,仿佛在甩卖白菜。 这不是茅台一家的危机,整个酒行业都在经历地震。
库存压力成了酒企的噩梦。 2024年白酒行业库存总量创历史新高,部分企业库存周转需要一年之久。 酱香酒过去疯狂扩产,到2025年预计新释放100万吨产能,结果供需失衡,价格倒挂。
经销商们为了回笼资金,低价抛货,市场上飞天茅台的价格体系近乎崩溃。 红酒市场同样尴尬,进口酒占比约50%,高端进口酒更受青睐,而国产红酒在知名度和价格上都没优势。进口红酒价格下探到几十元,国产红酒反而卖得更贵。
消费场景的萎缩是另一记重拳。 传统白酒依赖的商务宴请和婚宴市场大幅缩水。 结婚对数连续走低,婚宴用酒需求减少。企业利润下滑,导致商务接待中的饮酒需求被砍。 新修订的《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明确禁止接待中饮酒,更是给高端酒消费套上紧箍咒。
年轻人远离酒桌文化,讨厌那些“鱼头朝向谁”的规矩,朋友小聚时更倾向果酒或低度酒,独处时来杯晚安小甜酒。 女性消费者占比升至16%,她们偏好低度、高颜值的酒品,进一步改写市场规则。
健康意识的觉醒让酒类雪上加霜。 世界卫生组织将酒精列为一级致癌物,年轻人越来越看重“配料表干净”。 低糖、无酒精饮品销量增长,2025年“无酒精饮品”电商平台销量同比增40%。
喝酒从“求醉”转向“浅尝辄止”,90后和95后更注重情绪共振而非酒精浓度。 经济压力也让消费者变得理性,外出喝酒频率降低,家庭小酌成为新趋势。散装白酒或平价啤酒更实惠,正如有人自述,喝酒频率从一周一次降到半月一次,且多在家解决。
行业内部在挣扎求变。 啤酒市场靠高端化突围,华润啤酒通过转型实现营业额微增0.8%,青岛啤酒净利润增5.7%,精酿啤酒年复合增长率17%成为亮点。 白酒企业推果味产品试水年轻化,红酒品牌尝试绑定中餐场景。 但这些调整难掩整体疲软,酒类消费总量下降12%,供需失衡和需求减少叠加,国人喝酒的意愿确实在降温。
酒桌文化的消退是否意味着酒类将彻底沦为怀旧符号? 当健康和经济理性主导消费,酒业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