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的这位笑得很灿烂的老先生名叫郭孔丰,说名字可能很多人不认识,但要说他经营的品牌“金龙鱼”,相信绝大部分人都听过。
长期以来,金龙鱼稳居国内食用油“一哥”的位置。其背后的郭氏家族,因坚定看好中国、累计投资超2500亿元,被视作爱国华人的代表。
尤其是郭氏家族的开创者现年101岁的郭鹤年,虽然贵为马来西亚首富,但长期定居香港且大部分资产都在内地,以捍卫中华文化而自豪。
他从不让子孙取英文名,并坚信华人之所以能在海外取得成功是坚守中华文化的原因。
但最近,郭氏家族惹上了麻烦,金龙鱼母公司益海嘉里卷入一场横跨17年涉案金额高达50亿元的诈骗案。
更令人震惊的是,法院一审已裁定其构成合同诈骗罪,要求退赔原告安徽华文18亿元的经济损失。
郭氏家族的“爱国人设”似乎出现了“塌房”迹象。对此,郭孔丰激动喊冤:“如果我真的做了对不起同胞的事,不用中国的执法机关处罚,我叔叔郭鹤年先生也会直接把我逐出郭氏家族!”
这番话语气恳切、情绪激烈,几乎是以整个郭氏家族百年声誉作保。
那么,这起案件究竟是商业合作破裂后的民事纠纷,还是确如判决所言,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合同诈骗?
要理清真相,还得从2008年那场看似寻常的合作说起。
2008年,广州益海(金龙鱼)与安徽华文、云南惠嘉签订了一份三方协议,内容大概是:安徽华文拥有进口资质,代理云南惠嘉进口棕榈油;广州益海则作为仓储方,负责暂存货物。
每次交易的正常流程是,云南惠嘉先付钱给安徽华文,后者会出具一份《货权转让通知书》,云南惠嘉拿着《通知书》找广州益海提货。交易完成后,广州益海再出具一份《对账函》告知安徽华文库存变化情况。
然而,云南惠嘉不按常理出牌,其老板张利华先贿赂了安徽华文的高管,说服其同意将“先付钱再提货”的模式,改成了“先提货再借款”,赊了一批棕榈油出来卖。
尝到甜头后,张利华胆子越来越大。他不再满足于赊账,而是伙同安徽华文业务员,伪造《货权转让通知书》,肆无忌惮地从广州益海仓库提货倒卖。
为掩盖真相,他又私刻广州益海的公章,制作假《对账函》,由上述业务员转交安徽华文财务部门,制造“库存一切正常”的假象。
案件发展到这里,广州益海顶多算“下属失察”,尚难构成公司层面的诈骗。但接下来的操作,却让它陷入泥潭。
云南惠嘉拿到棕榈油后,将其中的一部分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又卖给了广州益海!后者从中获利1.4个亿。更关键的是,当安徽华文派人现场核查库存时,广州益海员工竟配合张利华掩盖缺额。
这一行为,被法院视为“帮助诈骗”的铁证。
奇怪的是,这场骗局在2014年底就因云南惠嘉资金链断裂停止了,但安徽华文直到2021年才报案,声称“107万吨棕榈油不翼而飞”。
换言之,在长达七年的时间里,三方“内鬼”联手将这场诈骗完美隐藏。若非2020年安徽有关部门对安徽华文展开反腐调查,揪出了“内鬼”,这场骗局还不知要瞒到何时。
这也成为郭孔丰喊冤的理由之一,他说:金龙鱼这么大的集团,会为区区1亿多元的蝇头小利,去帮人诈骗国企(安徽华文)吗?而且广州益海总罐容仅16万吨,上哪儿藏107万吨棕榈油?
或许,在他看来,安徽华文自身管理混乱才是造成巨额损失的根源。
不过,一审后,法院认定广州益海至少有帮助犯罪的行为,要承担连带责任,赔偿安徽华文18亿元。这个数额约相当于去年金龙鱼七成的利润。
面对判决,益海嘉里坚决不服,表示广州益海“未参与、不知情、未协助”,纯属被蒙骗,并已当庭上诉。
目前,二审尚未开庭。金龙鱼能否洗清“共犯”嫌疑?郭孔丰赌上家族声誉的誓言,是悲壮自证,还是无奈挽尊?这场跨越十七年的棕榈油失踪迷局,仍在等待最终的答案。
作者:9527
参考资料:
《18.81亿天价赔款!金龙鱼子公司诈骗案陷罗生门,“被害人”反被指参与造假》经理人杂志
《粮油一哥,卷入50亿诈骗案》深蓝财经
《金龙鱼子公司涉诈骗案获利2.5亿?郭孔丰喊冤》财中社
《亚洲教父》复旦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阿根廷国际快递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