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对中泰证券而言,真正的挑战不在于能否融到更多钱,而在于能否真正回归合规经营、专业服务的本源。
近日,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泰证券”)再度站上资本市场聚光灯下——不是因为亮眼业绩,而是因其密集的融资动作和不断暴露的风险。公司最新披露的定向增发注册稿显示,拟募资不超过60亿元;与此同时,150亿元短期公司债已于11月20日提交注册。加上今年以来已发行的5期短期融资券(合计115亿元),中泰证券年内新增融资规模或将突破300亿元。
然而,如此大规模“输血”,并未缓解市场对其经营状况的担忧。截至今年6月底,公司负债总额高达1829.61亿元,其中有息负债逼近900亿大关;而真正可自由支配的自有资金仅80余亿元,占总资产比例不足4%。更令人忧虑的是,这家曾以“新三板做市之王”闻名的券商,如今投行业务大幅萎缩,上半年仅完成1单IPO;净利润跌至巅峰时期的不到两成;高层接连“塌方”——前董事长因贪腐获刑十五年,原总经理因违规入股被重罚250万元。在债务高企、盈利乏力与内控失灵的三重夹击下,中泰证券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生存考验。
融资不断
难解“钱紧”与“赚钱难”双重困局
中泰证券当前最突出的矛盾,是“账上有钱、手里没钱”。截至今年3月底,公司合并报表货币资金余额为622.66亿元,看似充裕,但其中542.34亿元为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真正属于公司可自由支配的自有资金仅有80.32亿元。这意味着,一旦市场波动或客户集中赎回,公司可能面临流动性枯竭的风险。
为维持日常运营和业务拓展,中泰证券不得不频繁举债。今年以来,公司已通过5期短期融资券募集115亿元,并计划再发行150亿元短期公司债。加上此次定增拟募的60亿元,年内新增融资规模或将超过300亿元。然而,这些资金并非全部用于开拓新业务,而是相当一部分用于“借新还旧”——定增方案明确指出,15亿元将用于偿还债务及补充营运资金。
沉重的债务负担也带来了高昂的财务成本。2022年至2024年,公司每年利息支出均在30亿元左右,今年前三季度已达18.12亿元,而同期净利润仅为8.02亿元。换句话说,公司赚的钱,近一半要用来支付利息。这种“利润被利息吃掉”的局面,让投资者对其偿债能力产生严重质疑。
盈利能力的持续萎缩,进一步加剧了这一恶性循环。2023年,中泰证券净利润短暂反弹至20.61亿元,但2024年又迅速回落至10.81亿元,几乎“腰斩”。今年上半年,公司营收52.57亿元,净利润8.02亿元,虽看似尚可,但背后却是核心业务的全面退坡。
曾经的王牌——新三板做市业务,如今已风光不再。巅峰时期,中泰证券累计做市341家企业,稳居全国第一;而截至2024年6月底,做市股票仅剩29只,上半年新增挂牌企业仅3家,不足昔日零头。投行业务同样大幅缩水:今年上半年仅完成1单IPO和2单再融资,承销规模同比暴跌53.42%。在注册制全面落地、券商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中泰证券显然未能及时调整战略,错失转型窗口。
面对颓势,公司将希望寄托于财富管理、另类投资、做市等新方向。定增资金中,15亿元用于信息技术与合规风控,10亿元投向另类投资,10亿元用于做市业务,5亿元用于财富管理。但这些业务短期内难以形成稳定收入,反而可能因前期投入加大而进一步拖累利润。正如公司在回复上交所问询时坦言:“若出现持续亏损、融资渠道受限等情况,公司将面临一定的偿债风险。”
高层“塌方”撕开内控漏洞
如果说经营困境是中泰证券的“外伤”,那么接连爆发的高管腐败案,则是深入骨髓的“内疾”。2024年8月,公司原董事长李某被威海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并处罚金350万元。这位执掌中泰证券长达17年的“一把手”,利用职务便利贪污公款1003万元,受贿近4000万元,涉及股份转让、贷款审批等多个领域,甚至纵容亲属“搭便车”牟利。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并非孤立事件。2023年11月,证监会披露一起“窝案”:原总经理毕某国、投行董事总经理钟某春、投行总监张某林三人因违规入股拟上市公司被重罚。其中,毕某国作为公司二号人物,在任期间秘密持有拟上市企业股份长达五年之久,最终被罚250万元,并遭上交所公开谴责、一年内禁止参与IPO项目签字。
值得注意的是,李某与毕某国曾长期共事,均出身于莱钢集团,后一同转战齐鲁证券(中泰证券前身)。两人在推动公司2020年成功登陆沪市主板的过程中被视为“功臣”,却也在权力高度集中、监督机制缺位的环境中走向腐化。他们的落马,不仅是个体道德失守,更暴露出公司治理结构的重大缺陷——董事会形同虚设、合规风控流于形式、内部审计失效。
事实上,违规行为早已渗透至基层。今年8月,青岛一名营业部员工因在微信群随意发布无依据的投资建议,且未提示风险,被监管出具警示函。此类事件虽小,却反映出公司合规文化缺失、员工行为管理松散的普遍问题。
在缺乏有效制衡的机制下,高管将公司资源视为个人提款机,把投行业务当作利益输送通道。这种系统性风险,远比一时的业绩下滑更致命。即便公司通过融资暂时缓解资金压力,若不能彻底重建内控体系、重塑企业文化,任何战略转型都将是空中楼阁。
眼下,中泰证券正试图通过大规模融资和业务调整重振旗鼓。但市场不会轻易原谅一家既“缺钱”又“失信”的券商。在注册制改革深化、行业集中度提升的大趋势下,中小券商的生存空间日益逼仄。对中泰证券而言,真正的挑战不在于能否融到更多钱,而在于能否真正回归合规经营、专业服务的本源。否则,再多的“输血”,也难以唤醒一个沉睡已久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