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我曾经在前面章节中探讨过下面这样一个问题:
对孩子来说,诸如单纯地听讲和看课本等学习方式,其实是一种很被动的学习方式,在“知识留存率”上显得非常有限;但是,如果孩子通过主动学习的模式而学到的知识,被记住和内化的概率就会提高很多,而让“知识留存率”达到最高水平的学习方法,就是“向外输出”。
我们知道,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模式,基本上就是听、说、读、写等。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孩子的学习实现”向外输出“的目的?要向谁输出?
答案是:扩大孩子的学习半径圈,把学习模式向外扩展,向身边的小伙伴以及亲朋好友等输出所学的内容。而且,孩子输出得越多,大脑里的记忆就会越清晰、越深刻,所记忆的学习内容将长久不忘。
“向外输出”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交朋友。那么,如何让孩子找到愿意一起互相输出的小伙伴、把普通的朋友圈变成一个高质量的学习圈呢?这将是我们家长和孩子共同面临的一个新挑战和新课题了。
01 为什么交友对孩子来讲并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
毫不夸张地说,交友不仅仅是成年人、同时也是孩子生存的需要。
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教授曾提出了一个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成果:
在人类社会中,一个人如果感受不到“同一感”,将无法从别人的认可中找到自我,也就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
这就像我们每天都要吃饭睡觉一样,我们每个人也都有交朋友的心理需求,找到认同自己的友谊是一个人生存的需要。
埃里克森教授还把人的一生分为8个阶段,在这里我们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从童年到青春期的5个发展阶段,它们分别是“婴儿期、幼儿期、学前期、学龄期和青年期”。为了化繁为简,我把婴儿期和幼儿期这两个阶段合并为婴幼儿期。我们只要了解了孩子青春期前生命发展的过程,就会理解孩子为何需要交朋友。
1.婴幼儿期(0~3岁):在这个阶段中,孩子开始慢慢学会认人了,因此形成对父母或监护人的信任感;同时,孩子在掌握了吃、喝、拉、撒、跑等自理能力之后,开始形成自主感。对家长来说,切记不要为了方便护理而什么事都替孩子做了,比如孩子能自己吃饭,却因害怕孩子掉饭粒或吃饭慢,而硬要给孩子喂饭,那么孩子就将无法获得良好的自主感。
2.学前期(3~6岁):孩子开始表现出各种主动探索的行为,如果这些行动受到外界的鼓励和认可,孩子就会形成行为的主动性,这会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主动、积极的人奠定基础。反之,我们不给孩子必要的鼓励和认可,孩子就会逐渐失去自信,更喜欢待在由别人安排好的封闭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生活和学习的主动性。
3.学龄期(6~12岁):孩子开始接受正规系统的学校教育,需要学习适应社会的各项能力。这时,如果孩子能顺利应对学业,他们就会获得更强大的自信心;反之,就会陷入自卑和消极。
4.青年期(12~18岁):在这个阶段中,青少年面临着全新的社会要求,他们需要建立“同一感”,也就是心理学上讲的“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别人对自己的感觉相吻合,那么,良好的“同一感”就会让孩子感到自信和快乐。这就延伸出青少年的交友问题,比如,我和我的朋友是否穿戴一样、爱好一样?他(她)和我的想法一样吗?我是否被同学认为是“学霸”还是“学渣”?我是否已经进入我非常在乎的同学朋友圈?等等。
从以上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来看人生的前期,会发现在婴幼儿期和学龄前这两个阶段,孩子需要依靠父母来获得各项能力的自主感,建立探索世界的主动性。
而到了学龄后阶段,孩子白天开始长时间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和集体以完成社会适应性;到了青年期,孩子更需要从同伴那里了解他人眼中的自己。
当我们把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串联起来看,就会发现,社会交往和同伴的影响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某些阶段,这股力量对孩子的影响还会大过父母的力量。
所以,交友对孩子来讲并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而是孩子自我成长、自我追求和自我优化的必需品。
02 孩子交友若引导到位,不仅不耽误学习,还能促进学习
相信到此时,可能还有家长会担心:“现在学习时间这么紧张,孩子交友会不会影响到学习?就算要交朋友,那也一定要找那些学习好的孩子,这样才有可能效仿别人家的优秀孩子是怎么学习的、又是怎么努力上进的……”
所以,我们会看到,在现实中也确实是有不少家长张口闭口就把别人家孩子挂在嘴边。可家长这种想法真的是有科学道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