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的时候以为是‘多半袋’面,买回来后才发现是‘多半’袋面。”近日有媒体报道,白象多半袋面、多半桶面系列产品包装上显示的“多半”实为注册商标,让人十分诧异。在其包装上,“多半袋面”“多半桶面”和“大分量,倍满足”的主打字样十分明显,且与白象标识分开标注,但在生产信息下方注了一排小字:“‘多半’是白象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商标。”
对此,白象食品官方客服人员证实,“多半”确实是商标,产品具体克重以包装上显示的为准。相关数据也印证,白象“多半袋面”产品净含量仅比普通款多1/5到1/4,与“多半”的字面预期并不相符,也就是说,所谓“多半袋面”“多半桶面”,不过是该品牌的营销策略。
“多半袋面”“多半桶面”的争议核心,在于企业商标命名有意让消费者产生认知模糊,让消费者将“多半”理解为是一种分量描述。该事件引发众多反感,有网友直言:“拿消费者当情怀韭菜,再浓的好感也会被消耗。”
事实上,类似白象这种套路并非孤例。今麦郎“1袋半”商标因“易使公众对商品分量产生误认”被裁定无效;千禾酱油以“千禾0”为商标,却被检出微量镉元素 ……商家深谙消费心理,将“土”“0”“多半”等极具暗示性的词汇注册为商标,再通过包装设计强化误导,形成“商标合法——宣传模糊——责任规避”的闭环。正如法律专家所言,此类行为违反《商标法》诚实信用原则,即便商标注册成功,也可能因“带有欺骗性”被申请无效。
面对众多质疑,尽管白象已致歉并承诺调整包装,但这一事件揭开了行业乱象的冰山一角——当“千禾0”等商标频繁出现,商家利用商标与商品特性“打擦边球”的现象,正在一步步透支消费者的信任。如果企业不再依靠产品创新、性价比赢得市场,而是寄望于商标文字游戏制造卖点,本质上是一种投机取巧。当标签套路取代品质竞争,市场将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如此商标套路,是以合法之名行误导之实,遏制这样的文字游戏,需要多方合力破局。一方面,监管部门应拧紧商标审核“阀门”。根据《商标法》,直接表示商品数量、质量等特性的词汇不得作为商标注册,对“多半”“零添加”等易误导词汇应从严审查。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禁止“零添加”等表述,已经彰显治理决心。另一方面,企业需重拾诚信底色。市场需要的不是文字游戏,而是透明的信息披露与真实的产品升级。。
靠套路或许能赢得一时流量,却赢不了长久人心。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中,企业究竟该用什么丈量“分量”?是商标里的文字游戏,还是产品中实实在在的诚意?答案不言而喻。唯有守住诚信底线,才能在消费者心中获得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