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消息,路透社5日引述知情人士称,中国针对稀土磁铁行业引入追踪系统,这是4月实施稀土出口管制后的又一举措。此消息一出,再度引发全球对稀土供应的高度关注。
今年4月4日,商务部会同海关总署发布公告,对钐、钆、铽等7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 。这些物项具有明显的军民两用属性,对其管制是国际通行做法,旨在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益,履行防扩散等国际义务。
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从产量看,中国掌控全球近六成的稀土产量,在冶炼分离产能方面更是高达92.3%,重稀土精炼能力占比99% 。这意味着中国在稀土的生产加工环节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如此强大的产业优势,使得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政策影响深远。
稀土资源(资料图)
美国作为中国稀土的主要进口国,受到的冲击尤为显著。美国汽车行业深受其害,据《纽约时报》3日报道,美国汽车制造商需稀土磁铁生产驱动刹车、转向系统和燃油喷射器的电机。相关高管警告,未来几天或几周内,美国中西部和南部地区的工厂有可能减产。这并非危言耸听,因为美国汽车业对稀土的依赖程度极深,而此次中国出口管制使得美国相关企业的供应链面临断裂风险。
不仅是汽车行业,半导体、医学成像化学品、机器人、海上风力涡轮机等厂商以及众多军用硬件制造商也都对这些稀土有着强烈需求 。可以说,稀土短缺将对美国多个关键产业造成严重打击。
在全球范围内,其他国家的相关产业也受到波及。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欧洲汽车供应商协会4日表示,欧洲已有多条生产线和工厂暂停运行,随着库存耗尽,预计未来几周受影响情况还会增多。印度、日本的汽车公司同样警告生产面临中断风险,铃木汽车已暂停其旗舰车型雨燕轿车的生产,成为首家受出口管制影响的日本汽车制造商 。
为应对稀土供应短缺问题,美国积极寻求替代方案,其中与印度的合作备受关注。近年来,美国与印度在关键矿产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2023年,双方签署《美印关键矿产安全伙伴关系协议》,旨在加强稀土等关键矿产的合作 。美国期望印度能够填补因中国稀土出口管制而出现的供应缺口。
特朗普(资料图)
但印度的稀土产业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在开采环节,印度严格的环境法规使得稀土矿开采成本大幅上升,对沿海生态系统的保护标准限制了开采活动。而且,印度过去对稀土的国内需求有限,主要依赖出口,这导致其开采动力不足。尽管印度政府已开始重视稀土产业战略价值,发布《国家关键矿产政策》,将稀土列为优先发展资源,但短期内难以改变现状。
从加工能力来看,印度目前无法生产高端稀土产品。虽然印度稀土公司(IREL)计划到2027年将产量提升至1.5万吨稀土氧化物,但这与美国庞大的需求相比,仍是杯水车薪。2023年,美国稀土消费量约为2万吨稀土氧化物,其中80%依赖进口,主要是中国的中重稀土。即便印度将现有产量全部出口美国,也仅能满足美国需求的10%左右 。此外,稀土加工对环境影响大,印度严格的环保法规进一步限制了加工厂的建设。尽管IREL与印度理工学院合作开发稀土分离新技术,但短期内难以达到中国的加工水平。
在国际贸易层面,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也带来了新的变化。中国对稀土磁铁行业引入追踪系统,要求生产商在线申报交易量、客户名称等信息。这一系统与海关数据库实时对接,可自动比对终端用户是否在中方“白名单”上。若发现买家涉及军工领域,如美国军工巨头雷神公司,将立即暂停出口流程 。这一举措有效杜绝了稀土通过走私、转口贸易等方式流入美国等国家的不当渠道。
同时,中国还扩大了“一证一出口”政策,只有具备资质的企业才能获得进口资格,这进一步规范了稀土出口市场,确保稀土流向合规企业,维护了全球产业链的稳定。
对于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政策,部分美国政客却倒打一耙,指责中国“违背共识”“拖延谈判进度”。但事实是,中美日内瓦会谈达成共识后,美商务部随即翻脸,警告美企不要用中方生产芯片,还收紧对华芯片出口,撤销中国学生签证 。美国这种出尔反尔的行为,严重破坏了中美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基础。
芯片(资料图)
在这场稀土博弈中,中国的优势短期内难以撼动。中国不仅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更在开采、加工、出口各环节牢牢掌握主动权。通过合理的出口管制,中国不仅守住战略资源安全底线,还在全球供应链重塑过程中,逐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规则优势和定价话语权 。
反观美国,其所谓的“去中国化”供应链在稀土问题上漏洞百出。即使满世界寻找替代方案,从本土开矿到建提炼厂,再到生产出高性能稀土磁体,面临重重困难。环保审批、设备技术、工艺瓶颈、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等问题,都需要长时间解决,没个十年八年根本无法建立起完善的产业链 。
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政策是基于国家安全、国际义务以及产业发展的综合考量。在全球产业链相互依存的今天,中国始终秉持开放态度,对符合规定的出口申请予以批准,促进便利合规贸易 。但对于试图利用稀土损害中国利益的行为,中国绝不姑息。未来,随着中国稀土产业政策的持续推进,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将为全球稀土产业的健康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而美国若想摆脱当前困境,需摒弃对抗思维,以平等、合作的态度与中国重新展开对话与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