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场回暖,指数蹭蹭往上窜,不少人又开始摩拳擦掌,尤其是盯着科技股,仿佛不买点芯片、AI概念,这波行情就白参与了。但你知道吗?就在大家疯狂追捧科技股的时候,科创板却悄悄变成了吞金兽,两大算力芯片独角兽一口气要抽走120亿资金!
这可不是小数目,市场里的钱就这么多,新来的大胃王们会不会把老科技股的饭碗抢走?今天,咱们就用数据扒一扒,科技股到底还能不能玩。
一、科技股IPO狂潮:120亿资金黑洞
昨晚的重磅消息直接炸锅:沐曦股份和摩尔线程这两家算力芯片领域的明星企业,科创板IPO申请同时获受理。沐曦要募39.04亿,摩尔线程更狠,直接开口80亿!
两家加起来超过120亿,这还没算后面排队的紫光展锐、视涯科技、壁仞科技这些融资大户。
这就好比一桌饭本来够十个人吃,突然又挤进来十几个饿汉,还都是能吃能喝的壮汉。结果呢?菜不够分,必然有人饿肚子。
市场资金也是这个道理——新股的抽血效应会让老科技股面临资金分流,分化是必然的。
二、分化时代:别被科技标签忽悠
很多人一看到“科技主线”就热血沸腾,觉得只要是科技股就能涨。但现实很骨感:资金是有限的,机构是挑剔的。
你以为的科技牛可能只是少数股的狂欢,大部分老科技股可能因为资金被抽走而滞涨甚至阴跌。
举个血淋淋的例子:春节后我盯上三只科技股,K线全红,看着特诱人。结果呢?第一只涨了,第二只涨一周后突然跌停,第三只直接阴跌不止。后来用数据一查才发现,只有第一只被机构持续加仓,另外两只早就被大资金抛弃了。
散户最大的误区就是只看K线和概念,却忽略了资金的真实动向。
三、数据照妖镜:机构资金无所遁形
怎么判断机构是真看好还是假炒作?靠感觉?靠小道消息?都不靠谱!唯一骗不了人的是数据。比如「机构库存」指标(图中橙色柱子),它能直接反映机构参与的活跃程度:
以前我总被涨停板忽悠,现在用数据一扒,机构是囤货还是出货一目了然。比如下面这两只股,一个机构库存持续增长,股价跟着起飞;另一个柱子突然消失,股价立马崩盘。
散户想逆袭?第一步就是学会用数据看穿机构的把戏。
四、散户生存法则:跟紧数据,别跟风
这波科技股行情看似热闹,但背后的资金暗战才是关键。120亿IPO只是开始,后续分化会更剧烈。作为散户,别再被K线和概念牵着鼻子走——数据才是穿透迷雾的X光机。
市场永远在变,但资金的逻辑不变——机构买什么,什么才可能涨。与其盲目追热点,不如盯紧数据。
现在即时库存数据每天都在不断攀升,这可是个关键信号,大家要注意!
声明:
本文所有数据及信息均来自公开渠道,仅作交流分享之用。
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具体标的或操作,谨防假冒账号收费荐股。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