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A股IPO市场迎来“井喷式”受理。沪深北交易所累计受理177家企业的上市申请,数量已超2024年全年总和。其中,北交所成为“主力军”,以115家受理量占据65%的份额,深市(主板11家、创业板21家)和沪市(主板9家、科创板21家)紧随其后。值得关注的是,6月单月新增受理150单,占上半年总量的84.7%,多家企业卡着半年度财报节点冲刺申报,仅6月30日当天,沪深交易所合计受理9家,北交所受理32家,形成“压哨申报”热潮。
这一现象与政策导向密切相关。科创板改革放宽未盈利企业上市标准,吸引了一批硬科技企业集中“报考”。例如,国产GPU“独角兽”摩尔线程选择科创板第二套标准(市值不低于15亿元、营收不低于2亿元、研发投入占比不低于15%),其股东榜汇聚了红杉资本、腾讯投资等明星机构及深创投等国有股东;沐曦股份则以科创板第四套标准(市值不低于30亿元、营收不低于3亿元)申报,获葛卫东旗下混沌投资、红杉资本等押注。政策红利与资本助力共同推动了IPO申报热潮。
IPO受理量激增的背后,保荐机构竞争格局悄然重塑。2025年上半年,37家保荐机构参与177家企业的保荐业务,其中国泰海通以26家保荐量超越中信证券(22家)登顶榜首,中信建投(14家)、中金公司(10家)分列第三、四位,而国联民生与华泰联合以9家保荐量并列第五,成为“黑马”。这6家券商合计保荐量占比超50%,头部效应显著。
从发行市场表现看,国泰海通同样领跑。上半年A股IPO项目数量总计48家,融资规模达380.02亿元,同比增长25.53%。承销金额方面,中信建投以84.31亿元居首,国泰海通(47.97亿元)、华泰证券(31.86亿元)紧随其后;承销数量上,国泰海通以7家位居第一,中信证券(6家)、申万宏源(5家)分列二、三位。分板块来看,国泰海通在科创板(承销金额26.37亿元)和创业板(21.60亿元)均独占鳌头,华泰证券则在北交所(11.69亿元)领跑,凸显券商差异化竞争力。
科创板改革是上半年IPO市场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在多元化上市标准下,未盈利科技创新企业重现“考场”,成为市场焦点。以摩尔线程、沐曦股份为代表的GPU企业,凭借核心技术优势和明星股东背景,选择与自身发展阶段匹配的上市标准,加速对接资本市场。这类企业背后,红杉资本、中金资本等私募机构,以及深创投、国调基金等国有股东的密集布局,既体现了资本对硬科技赛道的长期看好,也反映出科创板“包容性”对创新生态的支撑作用。
从数据看,科创板上半年受理21家企业,其中未盈利企业占比显著提升。这些企业普遍具有“高研发投入、高技术壁垒、高成长潜力”特征,其上市不仅丰富了A股市场结构,也为投资者提供了分享科技红利的新渠道。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注册制改革深化,科创板有望成为未盈利企业上市的主阵地,进一步强化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功能。
展望下半年,A股IPO市场有望延续活跃态势。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认为,市场将呈现“量稳质升”趋势:一是注册制改革持续深化,制度红利进一步释放;二是企业受理进入审核密集期,带动市场活跃度提升;三是北交所“专精特新”企业受理量或显著增加,成为全年亮点。
国泰海通证券分析师刘欣琦则从业务方向指出,随着融资端改革落地,投行业务将聚焦两大领域:一是服务新质生产力,助力硬科技、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上市;二是提升并购重组服务能力,通过资源整合推动产业升级。此外,港股市场上半年融资额全球第一、回购规模激增的对比,也为A股优化发行节奏、平衡投融资功能提供了借鉴。
总体而言,2025年上半年A股IPO市场以“受理量激增、保荐格局重塑、科创板改革深化”为关键词,展现了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强劲活力。下半年,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IPO市场有望继续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