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一些看起来快撑不住的公司,突然就有了好消息?
比如富卫集团。
这家公司年年喊要上市,年年失败,现在第四次冲击港股IPO,李泽楷还真没放弃。这次不光放出利好消息,说2024年扭亏为盈,还拉来了中东主权基金和日本SOMPO集团,一起扔下2.5亿美元,说是基石投资者。
可问题是,这招真能管用吗?
我查了一下富卫集团过去几年的财务数据,挺有意思。2023年全年亏损还在延续,直到2024年才说盈利了。而这期间,公司总负债高达190多亿人民币。这是怎么扭亏的?是业务增长了,还是靠财技转了个弯?
有一点可以确定,富卫的资金压力确实到了临界点。债太多,利息高,公司靠卖保险不一定能撑住运营成本。这时候说IPO是战略转折,其实更像是不得不做的选择。
但这不代表市场会买账。
我们退一步看,这次富卫IPO,和李泽楷个人的金融野心是绑在一起的。这个背景不能忽略。
富卫集团是2013年李泽楷通过收购AIG亚洲业务后建立的。最初目标其实挺明确:打造亚洲本土化的保险集团,尤其是在东南亚抢市场。从香港、泰国、新加坡,一路打进马来西亚和菲律宾。
10年时间布局了10个市场,听起来风光。但问题是,这些市场的保险渗透率、监管政策和客户行为差异巨大,富卫很难形成统一产品逻辑。
我注意到,2019年富卫原本打算在纽约上市,结果因为美国监管层对中概股收紧,主动撤回申请。之后几次冲击港股,都因为市场低迷、估值不理想而搁浅。
这次重新上阵,说实话时机也并不理想。
一方面,港股当前整体估值处于低位,流动性不足,不少中概股在港股表现惨淡,机构投资者明显偏保守。
另一方面,富卫虽然财报上转正,但营业利润还是相对微薄,靠保险本业赚钱还很吃力。加上它的增长主要靠并购和扩张,这种模式在高利率环境下压力巨大。
富卫这次还是搞定了两大基石投资人。
• 中东的穆巴达拉投资公司(阿布扎比主权基金)
• 日本SOMPO控股集团
合计投了2.5亿美元。
这笔钱当然不是白投的,中东资本看中的是亚洲保险市场的潜力,日本保险公司想的是布局东南亚。这一点没毛病。
但这更像是一次资本交换——你投我IPO撑门面,我开东南亚市场给你未来布局。
从资本市场角度来看,这个模式是典型的港股带资进组。
问题是,二级市场的买家不吃这一套。
如果这家公司不能用明确数据证明自己的核心业务能稳定盈利,只靠故事、靠扩张、靠合作协议,已经过不了现在投资者的基本线。
我甚至觉得李泽楷更像在做一场资本缓冲的博弈。
毕竟他在电讯盈科、盈科拓展、富卫之间调配资本多年,这种金融加科技加资源型投资控股的玩法已经有点吃老本了。
这几年他在香港的媒体资产、房地产项目都在逐步缩减,就差把富卫搞上市,好继续下一个周期。
但市场的周期并不只看你个人节奏。
我试着反推富卫这次IPO后的可能路径:
• 如果上市顺利,募资到账,短期内公司可以减债+稳定评级,缓解财务压力。
• 如果上市估值过低,公司股价很可能会被迅速做空,影响接下来的融资计划。
• 如果再遇上市场调整或者流动性紧张,那么富卫可能又要靠大股东继续输血。
这里面还有个关键细节:富卫在多个市场的业务结构其实非常复杂。
比如在泰国市场,它依靠与当地银行合作卖保单,利润很薄但销售快;在香港则走中高端客户路线,主打储蓄险+投资组合;在印尼等市场则更多靠代理人渠道维持份额。
这种不统一的业务模型,导致集团很难形成规模效应,更别说用户粘性或品牌溢价。
我昨天看了一份2023年富卫的市场渗透数据,它在几个核心市场的保费排名并不靠前,只有香港能算头部,其他地方还在铺摊子。
那上市之后怎么办?
靠新募的那点钱,能改善部分负债结构,但无法根本解决它的盈利模式问题。
而且IPO本身是把公司拉进放大镜下,监管、披露、市场预期都会变成随时打脸的压力源。
我问了两个做二级市场研究的朋友,他们态度很一致:
这公司适合私募持有,没那么适合公开市场。
富卫太讲故事,太靠布局,太缺现金牛。
李泽楷当然知道这一点,他赌的是在政策窗口还没关闭之前,先把富卫推上市,未来再做结构优化或者出售部分资产。
有点像2010年代初阿里把蚂蚁金服拆出去一样,先做出估值,然后看局势再定方向。
那问题来了——
在港股这么弱的环境下,你真的愿意接这个高负债+低现金流+多市场复杂结构的公司股票吗?
你觉得是机会,还是别人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