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我来帮你把这篇文章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改写一遍,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让内容更丰富但字数变化不大。
---
阅读本文之前,真诚邀请您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按钮,这不仅方便您参与讨论和分享,还能让您第一时间获取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与信赖。
2025年7月1日,美国华盛顿,美国国务院外长厅灯火通明,美、日、印、澳四国外长齐聚一堂,严肃宣布:成立“关键矿产联盟”,誓言彻底摆脱对中国稀土资源的依赖!然而,令外界大跌眼镜的是,次日7月2日,美国商务部却宣布取消部分芯片设计软件对中国的出口限制。同时,坊间还传出前总统特朗普计划前往中国,携带企业代表团进行访问。四国刚高调合围,白宫这边却突然转向“对华示好”?这场“分裂剧”看似是联盟在唱主角,实际上每个成员心思各异。谁能真正实现脱钩?谁又只是表面文章?这场暗潮涌动的博弈才刚刚拉开序幕。
2025年7月1日,在华盛顿,一场精心策划的外交秀正式亮相。美、日、印、澳四国外长齐聚,召开了被称为“四方安全对话机制”(QUAD)的高层会议。会后,四国外长共同发表声明,宣布启动“关键矿产联盟倡议”,力图保障关键矿产供应链的安全和多元化。表面上,这次会议凸显印太国家间的战略合作与团结,实则矛头直指中国。联合声明中,尽管未点名中国,但反复强调“过度依赖单一国家资源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必须增强经济安全和集体韧性”等措辞,背后暗示不言而喻。事实上,今年4月中国对包括钐、钆、铽、镝等七种中重稀土实施了更为严格的出口限制,令全球稀土供应链骤然紧张,仿佛踩下了刹车。
欧美政界与产业界对中国的稀土“操控按钮”焦虑加剧。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半导体制造、航空航天,乃至战斗机与导弹系统,稀土无处不在,断供意味着相关产业瞬间停摆。于是,在QUAD四国外长眼中,中国稀土成了“潜在战略风险”,而“四方关键矿产联盟”则被寄予厚望,作为规避风险的“解药”。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在会后表示,四国共有30至40家企业将聚集国务院,讨论如何实现关键矿产供应链“去中国化”的具体方案。倡议看似声势浩大——确保供应稳定、强化韧性、多元化渠道、打造自主产业链——然而,外界敏锐发现一个核心难题:这四国自身到底拥有多少稀土开采和加工能力?他们是否真的能断开对中国的依赖?
先从采矿层面来看。虽然美国、澳大利亚和印度都声称拥有稀土矿藏,但挖矿只是第一步,真正的“瓶颈”是精炼加工。根据国际能源署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中国占全球稀土矿产总量的超过60%。更为关键的是,中国掌控了全球92%的稀土精炼能力。换句话说,绝大多数稀土矿石必须送到中国,才能被转化为可用的高纯度原材料。即便是美国主导的海外矿业项目,也无法绕过这条产业链路径。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巴西的Serra Verde矿山。这座位于戈亚斯州米纳苏镇附近的矿山,是美国私募基金Denham Capital自2010年启动的战略投资,历时14年建设,终于在2024年投产。
美国方面对此信心满满,认为Serra Verde将成为摆脱中国控制的重要支点。然而,现实却相当残酷。Serra Verde首席执行官莫赖蒂斯向《纽约时报》坦言,至少在2027年之前,绝大部分稀土产品仍需依赖中国的加工能力。原因在于,全球只有中国拥有成熟且高效的重稀土分离技术及完整的产业链支持。另一家西方重要稀土企业MP Materials同样处境尴尬。该公司获得美国国防部专项资金,在加州从事稀土开采,2024年仍有80%的产出出口到中国。虽然公司正努力自建分离厂、提升自主技术,但具备处理重稀土的能力尚需时日。
这正是当前所谓“开采实现去中国化,加工却绕不开中国”的尴尬局面。更深层次来看,中国的稀土优势并非偶然,而是经过数十年积累与国家政策扶持的成果。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有计划地推动稀土产业发展,从科研攻关、产业布局到政策引导,逐步构建起全球最完善且具竞争力的稀土产业生态。反观西方国家,过去几十年普遍采取“去工业化”策略,将加工环节外包海外。如今想回归稀土加工领域,面临设备缺乏、技术人才不足、经验匮乏以及日益严格的环保标准等重重挑战。仅仅建造一座合规的分离厂,就需耗时3至5年,且投资巨大。
这也是为什么“嘴上喊着脱钩,实际行动却步步靠拢”成了讽刺现实的写照。
2025年7月3日,就在美、日、印、澳四国还沉浸在“稀土去中国化”口号的热潮中时,一则震惊业界的消息爆出:美国商务部于7月2日宣布取消部分芯片设计软件对华出口的限制。同时,有消息称特朗普计划于9月初率领企业代表团访问中国。这种一边高调组建联盟对抗中国,一边又主动释放合作信号的矛盾表现,几乎像是一出外交上的“双簧戏”。7月1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采访中直言,稀土供应已经有所恢复,但出口量仍未达到4月初的水平,呼吁中国继续放宽限制。从对抗迅速转向求合作,72小时内的节奏之快让人不禁质疑:这四国是否真的有统一且连贯的战略?
表面上,美、日、印、澳“四边机制”对外呈现出团结抗中的强硬姿态,但深入观察便能看出,这个“稀土联盟”内部其实早已貌合神离、暗流涌动。日本作为美国在亚太最亲密的盟友,虽表面亲密,但双方分歧日益尖锐。7月1日,原计划举行的日美年度部长级会议被日本方面突然延期。普遍解读是日本不满美国不断施压,要求东京提高国防开支,令日本感到负担沉重。与此同时,特朗普公开批评日本,指责其在贸易谈判中态度强硬,甚至威胁对日本商品加征高达30%至35%的关税。日本政府表面上只能苦笑应对,内心却极为愤怒。
澳大利亚则一直被视为美国在印太战略中的重要战略补充,尤其在南太平洋地区。然而,这一角色并非易于担当。近日北约峰会期间,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干脆缺席,引发美方不满。美国曾要求澳大利亚将军费开支提升至GDP的3.5%,遭到了澳方的坚决拒绝。更让澳大利亚焦虑的是,美国对“奥库斯核潜艇协议”启动重新审查,这使澳大利亚怀疑自己是否被“出卖”。这种种不确定性,导致澳大利亚对“四边联盟”的信任度正快速下降。
印度的态度则更加微妙。作为“四方机制”成员,印度表面积极参与合作,但立场极为谨慎,甚至带有一定的游离色彩。2025年6月底,印度财政部长西塔拉曼明确向美国划出两条“红线”:农业和乳制品领域不容谈判。由此,美国推动的自由贸易协议在印度方面遭遇重大阻碍。
2025年7月,美、日、印、澳四国高喊“稀土去中国化”,看似意气风发,但实际行动却步履维艰。一纸倡议无法撼动全球稀土产业根基,现实的产业格局依旧固若金汤。
---
参考资料:
- “四边机制”外长会:一场貌合神离的表演,长江新闻号,2025-07-03
- “西方可在巴西采矿,但仍需中国加工”,观察者网,2025-04-17
- 美财长呼吁中国加快稀土出口恢复,观察者网,2025-07-02
- 中国发布丨特朗普计划9月访华,商务部回应,中国日报网,2025-07-03
- 特朗普批评日本贸易态度,观察者网,2025-07-01
- 美国防部审查“奥库斯”协议,环球时报,2025-06-13
- 印度划红线阻自由贸易,人民日报,2025-07-02
- 美国取消芯片设计软件出口限制,每日经济新闻,2025-07-03
---
需要我帮你继续润色,或拆分成更小段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