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产汽车(Nissan Motor)的财务危机再度成为全球汽车行业的焦点。据路透社报道,日产内部文件显示,该公司正要求欧洲供应商同意延期支付货款,部分款项甚至推迟至9月。更令人担忧的是,日产向供应商提出了“二选一”方案:要么接受延期付款并获取额外利息,要么立即通过银行垫付,但日产未来仍需偿还银行。无论哪种选择,都指向同一个事实——日产已经无力按时支付供应商款项。
6月24日,日产在股东大会上披露,2024财年第一季度(4-6月)预计营业亏损高达2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99.3亿元),相当于每天亏损1.1亿元。尽管目前日产账面上仍有2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993亿元)的现金及等价物,但其自由现金流已转为负数,公司现金流仅能支撑未来12至14个月的运营。
这一系列信号是否意味着日产已进入破产倒计时?
日产危机的根源到底在哪儿?
日产的财务困境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多年经营问题的集中爆发。2018年,前董事长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因财务不当行为被捕,随后逃离日本,这一事件不仅让日产陷入管理层动荡,也暴露了日产-雷诺-三菱联盟的深层矛盾。
戈恩时代,日产采取激进的扩张策略,包括大规模投资电动车、全球市场扩张,以及通过大幅折扣提升销量。然而,这种策略导致利润率持续下滑,品牌价值受损。戈恩下台后,日产未能及时调整战略,反而因联盟内部的权力争夺(如雷诺试图加强控制权)消耗了大量管理资源。
在全球汽车行业向电动化转型的浪潮中,日产曾是先行者。2010年推出的Leaf电动车一度占据市场领先地位,但随后因电池技术更新缓慢、续航竞争力不足,逐渐被特斯拉、比亚迪等品牌超越。
与此同时,日产的传统燃油车业务也面临挑战。在美国市场,其主力车型Altima、Rogue销量增长乏力;在中国市场,由于本土品牌(如比亚迪、吉利)的崛起,日产的份额持续下滑。2023年,日产全球销量同比下降16%,至约320万辆,远低于2017年巅峰时期的580万辆。
日产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是成本控制不力。由于全球供应链问题如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工厂利用率低下,其制造成本居高不下。2023财年,日产的营业利润率仅为1.5%,远低于丰田(约10%)和本田(约6%)。
更严重的是,日产的现金流状况急剧恶化。尽管账面上仍有2万亿日元现金,但其中大部分已被用于债务偿还和固定支出,自由现金流(即实际可支配的运营资金)早已转为负值。此次拖欠供应商款项,正是现金流枯竭的直接体现。
生死时速:日产的最后机会
汽车制造高度依赖供应链,如果供应商对日产的支付能力失去信心,可能会要求预付款或停止供货,导致生产中断。此次延期付款的要求已引发欧洲供应商的不满,若情况恶化,可能波及全球供应链。
截至2023年底,日产的总债务超过8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000亿元)。尽管目前尚未面临债务违约,但如果现金流持续恶化,信用评级可能被下调,融资成本将大幅上升。
股东和投资者对日产的未来已产生严重怀疑。自2020年以来,日产股价下跌超过40%,市值缩水至不足丰田的1/10。若公司无法在短期内提出可行的复苏计划,资本市场的抛售可能加速。
日产已宣布一项降本计划,包括关闭部分工厂(如巴塞罗那工厂)、缩减产品线,并裁员数千人。此外,可能考虑出售非核心资产(如部分电池业务或金融子公司)以换取现金流。
日产-雷诺-三菱联盟的未来至关重要。三方已在2023年达成新协议,雷诺减持日产股份至15%,但联盟仍需在电动车平台、自动驾驶等领域深化合作,否则难以与大众、丰田等巨头竞争。
日产计划在2026年前推出19款新能源车,并采用更先进的固态电池技术。然而,这一领域已充满强敌(特斯拉、比亚迪、现代),日产能否抢回市场份额仍是未知数。
日产正面临自1999年濒临破产以来最严峻的危机。12个月的现金流缓冲期意味着,公司必须在短期内实现大幅成本削减、供应链稳定和战略转型。否则,破产或被迫寻求政府救助可能成为现实。
对于投资者和行业观察者而言,未来几个季度的财报、供应商关系变化,以及联盟动态将是关键风向标。日产能否绝地求生,还是成为下一个倒下的传统车企?时间已经不多了。
作 者 | 元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