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豆神教育董事长窦昕,不同群体的视野里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形象:家长们见得最多的是那个广告中身着长衫、颇具学堂先生风范、侃侃而谈的校长;投资者们可能记得千人会场中那个用语激昂、气势磅礴描绘AI教育万亿赛道前景的董事长。但与此同时,“窦昕”这个名字也赫然出现在法院的破产重整宣判书中、证监会的监管处罚名单中。这些割裂的形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真实?他主导下的豆神教育,又真的如表面所示那般在转型中稳步前行吗?
2025年暑期,教育板块行情异动,豆神教育连续4个交易日红盘,成为所谓的“板块领头羊”。但稍加审视便不难发现,截至7月10日收盘,其股价较去年11月13.50元的相对高点仍跌去三成。自公司从通信行业跨界转型教育以来,股价便如坐过山车般剧烈波动,业务转型之路更是争议不断。股价的每一次起伏,都折射出转型突破与规范发展、时代主题与业务创新之间的矛盾,更是对其领导人窦昕所展现的能力、魅力与实力的直接拷问。
信披违规与投诉频发:合规红线不可越
2025年6月27日,豆神教育公告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揭开了窦昕主导下公司治理的漏洞。
处罚书明确指出,公司未按规定及时披露张莹案等多起诉讼、仲裁事项,且2023年半年度报告存在重大遗漏,构成信息披露违法行为。尽管公司声称已“主动更正”,但监管部门仍对公司处以230万元罚款,而作为时任董事长、CEO的窦昕,因被认定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未勤勉尽责”,被警告并罚款110万元,多位高管同步受罚。
更值得警惕的是消费者端的信任危机。2025年,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豆神教育的投诉集中爆发,退费纠纷、虚假宣传成为高频词——有用户反映被直播间诱导购买后遭拒退,有用户控诉付费后遭遇“不退费”难题。
资本运作与转型迷局:战略定力几何?
窦昕最早是被孩子们叫做“窦神”,起因是他的大语文授课“神了!”。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随后投身教培领域,先是创办高思,后来又创办中文未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在这个过程中,窦昕凭借自己的“神名”不断打造和升级以自己为核心IP的大语文教培系统,逐渐在京城家长圈里打出了名气。
与此同时,另一家机构也在向教育赛道不断探索,这就是1999年成立的北京立思辰办公设备有限公司,2009年上市后主营办公系统服务。2012年因无纸化办公冲击启动转型,通过密集并购涉足教育领域。2018年,立思辰以4.81亿元分阶段收购中文未来100%的股权,这一交易成为窦昕入局的关键节点。彼时窦昕承诺“八年内不离职”“股权转让款60%以上购买立思辰股票”。2019年窦昕任总裁后剥离信息安全业务,2020年推动公司更名“豆神教育”,2021年接任董事长,短短数年完成对公司的全面掌控。
执掌董事长职位后,窦昕的“大干一番”很快遭遇重击。2021年“双减”政策落地,豆神教育主营的学科类培训业务被关停,叠加2020年疫情对主营业务的冲击,公司2020-2022年净亏损分别达25.67亿、5.92亿、6.87亿元,财务状况急剧恶化。到2023年,公司负债超26亿元,债权人过百家,资产负债率高达129.7%,走到破产边缘。
2023年启动的破产重整,成为窦昕挽救公司的“救命稻草”。通过“预重整+重整”模式,公司以每10股转增13.8股的比例转增11.98亿股,引入11亿元投资化解债务。其中,窦昕及一致行动人以0.8元/股出资2.9亿元成为产业投资人,三家财务投资人以1.5元/股出资8.1亿元。最终,在2024年上半年,豆神教育实现了债务重组,再次轻装上阵。
AI转型口号与现实落差:技术实力存疑?
完成重整后,窦昕将AI定为核心转型方向,但他的雄心壮志再次折戟于现实。
2024年是豆神教育走出债务危机、实现重整再生的首年。但是这一年,豆神教育全年营收同比下降23.77%,净利扭亏为盈依赖资产处置,AI相关收入仅占3.6%,传统培训与直播电商仍是主力。这意味着,窦昕大力鼓吹的“AI转型”,至今仍停留在概念层面。
2024年,窦昕主导推出“豆神AI”大模型及“超能训练场”,试图绑定个人IP强化品牌,并通过与智谱华章、影智科技的合作构建服务网络。但市场对其技术短板的质疑也甚嚣尘上:对比学而思“魔镜系统”85%的续费率,豆神AI产品被消费者吐槽“功能单一,只有作业批改等”“准确率不高”基础功能;对标科大讯飞42亿元教育营收、62%毛利率,豆神因依赖外部技术合作,硬件代工和利润空间和自主算法专利等都是明显的短板。这种“拿来主义”的技术路径,真的能支撑起窦昕口中的“教育科技实体”愿景吗?
2025年7月8日,豆神教育发布升级后的AI教育生态矩阵产品,号称实现“素质类学习服务全面科技化”。但在传统教育机构与AI科技企业的双重挤压下,豆神这种产品创新突破,是不是存在自主可控的技术研发短板?从语文向其他学科的拓展,能否真的获得用户的认可,这些都属未知。
资本市场的短期热情终会褪去,“AI+大语文+拓科”的故事要讲得出色,窦昕必须拿出实打实的技术突破与商业转化成果。同时要补上合规治理的短板。这些横亘在投资者心头的问题,不仅是对窦昕个人能力的考验,更是决定豆神教育能否真正摆脱“概念股”标签、实现生存突围的关键。如何让AI业务从豆神教育的“发布会演示”转变为财务报表上的可持续增长曲线?答案或许就藏在未来12个月的市场验证中。
上一篇:金融活水润泽城市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