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证券金融机构作为资本市场的核心参与者,在普惠金融发展中担负着重要责任,应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金融支持
作者|解学成 彭雅哲「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解学成系副院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5年第13期
普惠金融作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抓手,在稳定市场主体、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而资本市场凭借其独特的资源配置功能与价格发现机制,正逐步成为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核心动力源泉。通过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可负担性与可持续性,资本市场正切实打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为经济稳健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北交所与新三板的协同发展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目前,我国中小微企业数量超过5300万家,贡献了6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然而,在全球贸易碎片化不断加剧的当下,中小企业面临订单波动、供应链重构、融资成本上升等多重严峻挑战。此时,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显得尤为重要,构建“科技—资本—产业”的良性循环体系迫在眉睫。
北京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投融资平台。截至2025年4月底,北交所上市公司数量达265家,其中国家级或省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4家、“专精特新”企业占比高达54.3%。这些企业聚焦于高端制造、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劲的创新活力与发展潜力。截至2025年4月底,北交所上市公司公开发行累计融资规模达542亿元,平均每家企业融资2.05亿元,其已然成为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重要摇篮。
新三板市场同样功不可没。截至2025年4月底,新三板挂牌企业共计6070家,其中基础层3884家、创新层2186家。新三板通过精心实施“基础层—创新层—北交所”的递进式发展路径,构建了从企业培育到上市进阶的完整生态链。新三板通过持续完善市场制度,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了规范治理、融资以及对接更高层次资本市场的宝贵机会。众多中小企业在新三板的悉心培育下茁壮成长,逐步迈向更广阔的资本市场舞台,开启发展新篇章。
区域股权市场的规范与整合
我国现有35家区域性股权市场,形成了覆盖全国的资本市场服务网络,区域性股权市场通过开展股权登记托管、融资对接、培育辅导等贴心服务,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贴身式”金融服务,成为中小微企业发展道路上的坚实后盾。
当前,加强北交所、新三板与区域性股权市场的制度衔接刻不容缓。完善转板机制与信息共享平台,构建“交易所市场—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的梯度化资本市场体系,实现不同层次市场之间的有机联动与资源互补,是提升资本市场服务普惠金融效能的重要举措。这一体系的构建,将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加多元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聚焦农村金融服务创新
优化涉农金融供给体系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乡村人口占比36%,农业农村现代化无疑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构建适应农业生产周期、农村经济特点的金融服务体系势在必行,这将推动金融资源向乡村全面振兴领域精准配置,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截至2024年末,我国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达51.4万亿元,同比增长9.8%,但金融服务的深度与广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应进一步引导政策性银行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改造等领域的中长期信贷支持,为农村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鼓励商业银行创新“农业供应链金融”“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等产品,切实解决农业经营主体的抵押担保难题,让农业经营主体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得资金支持。
同时,应充分发挥保险的风险保障功能,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2024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约1500亿元,提供风险保障超5万亿元,成为全球农业保险保费规模最大的国家。未来,需进一步丰富保险产品种类,如开发气象指数保险、收入保险等创新型险种,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完善“保险+期货”风险对冲机制
“保险+期货”模式作为金融服务“三农”的重要创新成果,截至2024年3月底,已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落地,保障价值1900多亿元,惠及农户近700万户次,切实为农户抵御市场风险提供了有力保证。
下一步,需推动期货交易所开发更多特色农产品期货期权品种,引入更多金融机构参与风险对冲,探索“保险+期货+银行”的综合服务模式,形成“期货市场定价、保险机构承保、银行信贷支持”的协同机制,有效化解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这一创新机制的完善与推广,将有助于进一步稳定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支持农业科技企业对接资本市场
农业科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2024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3%,但农业科技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建议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科技企业通过IPO(首次公开发行)、新三板挂牌、发行乡村振兴公司债券等方式融资,为农业科技企业融资提供新的机遇。未来需进一步优化债券发行审核机制,扩大债券融资规模,引导资金流向种业振兴、智能农机装备、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关键领域,为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推动我国农业科技水平迈向新的台阶。
丰富居民财富管理产品
发展普惠型金融产品
我国居民金融资产配置结构失衡问题突出,银行存款占比显著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当前,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期,引导居民资金合理配置资本市场,既是提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资金的关键举措。
普惠金融产品以“低门槛、低费率、低风险”为显著特征,契合了居民多元化投资需求。指数化投资产品近年来发展迅猛,截至2024年底,国内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总规模达到3.7万亿元,通过跟踪市场指数实现分散投资,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市场参与方式。养老目标基金作为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重要载体,2024年累计成立21只,通过生命周期策略与目标风险策略,为居民养老储备提供专业解决方案。截至2025年4月,国内存续ESG(环境、社会与治理)公募基金管理总规模超8200亿元,有效满足了居民对可持续投资的需求。这些普惠型金融产品的丰富与发展,为居民提供了多元化的投资选择,有助于优化居民金融资产配置结构,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
强化智能投资顾问服务能力
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为财富管理带来了革命性变革。智能投资顾问通过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可以为投资者提供高效、便捷的资产管理和投资建议,实现客户风险评估、资产配置、动态调仓的全流程智能化服务。研究机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智能投资顾问资产管理规模达到19.99亿美元,2025年有望达到31.43亿美元,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未来,需进一步完善智能投资顾问监管框架,提升算法透明度与风险提示能力,确保投资者能够清晰了解投资风险与收益。推动智能投资顾问服务向县域、农村地区下沉,让更多居民尤其是金融知识相对匮乏地区的居民能够享受到专业化、个性化的财富管理服务。这将有助于缩小城乡金融服务差距,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促进社会金融资源的公平分配。
构建适老化金融服务体系
我国在2021年正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2024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超3.1亿人、占总人口的22.0%,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对金融服务提出了全新要求。金融机构应积极开发专属养老理财产品、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等产品,满足老年群体资产保值与养老的需求。同时,优化金融服务流程,加强适老化数字平台建设,通过语音交互、大字体界面等贴心设计,提升老年客户的服务体验,让老年群体能够便捷、安全地享受金融服务。构建适老化金融服务体系,不仅是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拓展业务领域、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举措。
引导金融机构服务下沉
证券金融机构作为资本市场的核心参与者,在普惠金融发展中担负着重要责任。建议通过政策引导、机制创新与产品优化,推动金融机构服务重心下沉,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金融支持。
发挥证券公司综合服务优势
证券公司应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强化对中小微企业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在IPO辅导阶段,帮助企业规范治理结构、提升信息披露质量,为企业上市之路奠定坚实基础。在并购重组环节,提供战略规划、财务顾问等专业服务,助力企业实现资源整合与战略升级。在债券发行方面,设计个性化融资方案,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满足企业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通过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的资金压力。
推进财富管理业务转型
资产管理机构应加快从产品销售向资产配置的战略转型,构建“大众理财—中产财富管理—高净值服务”的分层服务体系。针对大众客户,推出低门槛、标准化的公募基金产品,满足其基本投资需求。针对中产客户,提供定制化的资产配置方案,根据其风险偏好与财务目标,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针对高净值客户,开展家族信托、跨境资产配置等高端服务,满足其多元化、个性化的财富管理需求。同时,加强金融科技应用,通过智能投资顾问、线上财富社区等平台,提升服务效率与客户体验,为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财富管理服务。
创新金融产品工具
资产证券化(ABS)与S基金(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是盘活存量资产、拓宽融资渠道的重要工具。2024年我国资产证券化发行规模达1.98万亿元,通过将应收账款、消费金融等基础资产证券化,有效提升了资金周转效率,为企业提供了更多融资选择。2024年前三季度国内S基金市场规模为327亿元,S基金为私募股权基金提供了灵活的退出渠道,促进了社会资本的循环流动,激发了市场活力。
未来,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资产证券化与S基金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法律保障。扩大基础资产范围,丰富资产证券化产品种类,提升市场的多样性与包容性。优化交易机制,提高市场的流动性与透明度,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提升市场活跃度,推动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建议充分发挥《证券公司分类监管规定》与公募基金管理人分类评价制度的导向作用,将普惠金融业务开展情况纳入机构评级体系,对积极服务中小微企业、创新普惠金融产品的机构给予政策倾斜,激励金融机构积极投身于普惠金融事业。鼓励国有资本发挥引领作用,引导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加大对普惠金融领域的投资力度,形成多元化的资金供给格局,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通过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激发金融机构的内生动力,推动普惠金融业务持续、健康发展,为实体经济的繁荣贡献更多力量。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提升资本市场服务普惠金融效能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与现实紧迫性。未来,需持续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强化金融科技赋能,凝聚各方合力,推动资本市场在普惠金融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