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乎全球航运格局的博弈正在巴拿马运河上演。价值228亿美元的巴拿马港口交易,因中国坚决要求中远海运(COSCO)入股而陷入僵局,这场商业谈判已演变为中美之间针锋相对的地缘政治角力。
全球航运命脉的争夺
香港长和集团计划出售旗下43个全球港口资产,其中最关键的是位于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这两个港口拥有至2047年的特许经营权,控制着全球约6%的海运贸易。这笔交易的核心买家是美国财团,由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管理资产规模达11.6万亿美元)和全球第二大航运公司地中海航运(MSC)组成。
中国约21%的商船依赖巴拿马运河,若美国财团完全掌控这两个战略要地,可能对中国航运业造成隐性限制,威胁中国供应链安全。中方认为此举是美国利用商业手段强化对战略航道的控制,故而坚决反对。
中国强力反制,多方施压
面对美国财团的收购计划,中国采取了多重反制措施。首先,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于4月1日启动了反垄断调查,以“保护公平竞争”为由,叫停了原定于4月2日的签约计划,致使长和集团单日市值蒸发781亿港元。此举无疑给交易泼了一盆冷水。
随后,中国进一步亮出底牌,明确提出中远海运必须参与此次收购,否则将阻止交易。这一强硬立场,直接将原本的商业谈判升级为地缘政治博弈。据知情人士透露,特朗普政府曾向巴拿马政府施压,试图审查长和集团续约的合法性,甚至威胁“收回运河”,由此可见美国对巴拿马运河的控制欲之强烈。
巴拿马政府在中美之间左右摇摆,一边声称“合同就是合同”,一边却又在5月份由审计署指控长和集团“违规续签特许经营权”,甚至可能撤销其经营权,为美国施压提供了借口。与此同时,美军与巴拿马于7月13日至18日举行代号为“巴拿马极限2025”的联合军演,动用黑鹰和支奴干直升机演练“保卫运河”,其针对中国的意图昭然若揭。
法律与地缘政治的角力
中国市场监管总局指出,贝莱德主导的财团控制着全球199个泊位,市场份额已经远超安全阈值,交易存在明显的垄断风险。此外,长和子公司和记港口被曝存在13亿美元的欠款和税务违规问题,巴拿马政府也以此为由威胁终止其特许经营权,尽管长和集团过去20年已向巴拿马缴纳了约6.6亿美元的税费。
中方还启动了对长和集团和贝莱德等企业的“不可靠实体清单”调查,并于7月15日宣布对美国液化天然气加征15%的关税,作为对美方施压的回应。
多方博弈下的僵局
交易的截止日期临近,中美双方仍僵持不下。美国坚持“美国利益优先”,而中国则要求追加磋商。交易的失败将给长和集团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并让贝莱德错失成为全球第三大港口运营商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这将深刻影响全球航运格局:中国通过入股,可整合秘鲁钱凯港和巴拿马港口,形成跨太平洋物流链;而美国若控制港口,则可能对中国船只加收30%的过路费。
巴拿马总统穆利诺多次强调巴拿马对运河的主权,但实际上却难以抵御美国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压力。巴拿马在2025年2月退出“一带一路”倡议,并在4月与美国举行联合军演,这些举动都表明巴拿马在中美之间艰难地寻求平衡。而巴拿马政府2024年从运河获得的5.2亿美元收入中,更有1.2亿美元用于美军基地的维护,进一步体现了美国的影响力。
未来走向与全球影响
若中远海运成功入股,全球前十大港口运营商中,中资企业将占据四席,进一步增强中国在全球航运业中的话语权,并缩短中国至美东航线的航行时间。然而,美国则计划扩建巴拿马运河第三条航道,这需要中方的技术合作,但双方目前的僵局使得合作前景不明朗。
这场巴拿马港口交易的最终结果,将不仅影响中美两国,也将对全球航运业格局和地缘政治战略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交易流产,中国很可能加速在拉美地区的港口布局,以应对美国的围堵。 这场博弈,远未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