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核心在于产业经济,产业经济离不开金融,产业经济、产业金融都离不开数字技术的赋能,中小企业决定经济的活跃度,所以金融要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支持。”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原副理事长、国家发改委原秘书长韩永文如是说道。数字人民币研发应用稳妥推进、互联网保险稳步发展......数字金融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的当下,其进一步衍生出的产业数字金融“蓝海效应”明显,供应链票据、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等业务深入发展,助力产业链供应链升级及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优化。
7月20日,在由数字金融合作论坛、深圳香蜜湖国际金融科技研究院主办的产业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会上,来自监管、金融机构、企业的多方嘉宾围绕产业数字金融的内涵界定、实践创新与未来路径展开深入研讨,“以数字化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成为共识。与会专家指出,要发展产业数字金融,核心是数据,关键是技术,创新是途径,生态是土壤。
供应链金融“升级版”
“AI技术的指数级提升,正在重构金融服务的核心逻辑。”原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陈文辉指出,随着数字技术的成本持续下降,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其在传统产业中的渗透率快速提升。产业数字化将成为数字经济下半场的主旋律。
其中,产业数字化和金融数字化共同驱动,将产生一个全新的产业数字金融服务模式。这将大大提高金融机构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能力,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产生深远影响。
事实上,所谓“产业数字金融”并非凭空出现的概念。它的正式提出始于2022年,是在产融结合、供应链金融、场景金融等探索基础上迭代形成的新业态。
正如陈文辉分析,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业内对于这种创新模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其面对的市场现状在于,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中小企业突破发展瓶颈、提升竞争力的关键途径。而受限于数字化技术门槛较高、成本较大等问题,这一过程仍然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和挑战。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比较单一,规模较小,在供应链中处于弱势地位,导致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能力和意愿明显不足。金融服务的可得性成为破局关键。
产业数字金融的发展,恰恰为上述困境提供了有效路径。中国工商银行首席技术官吕仲涛表示,产业数字金融依托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以及产业链上下游数据要素,打破金融与产业之间的底层资产和交易背景的信息壁垒,实现产业链上的资产与交易穿透式跟踪与评价,促进信用定价的变革,推动金融业务模式的创新,化解产业端需求与金融供给端的痛点,从而帮助众多中小企业获得广泛可及的金融服务,从而实现让中小企业自由选择金融服务的目的。
具体来看,一方面,金融服务深度嵌入整个产业生态,改变了银行对公业务按单个法人企业办理的模式,对单个企业的风险评估放到整体产业链风险评估基础上;另一方面,金融服务可以扩展到产业链供应链上的枝端、末端企业,嵌入毛细血管,可以整合中小微企业碎片化需求,将服务覆盖到全场景、全流程和全环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产业数字金融构建了新型银企关系,为科技、产业与金融融合和三者良性循环提供了条件。
那么,这一概念又与供应链金融有怎样的区别?“供应链金融是产业数字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数字金融是升级版。”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指出,产业数字金融建立在数字信用之上,依托整个产业链的整体价值形成数字担保,为所有链上企业提供独立于核心企业的去中心化金融服务。这一体系彻底打破了传统供应链金融对核心企业单一信用的依赖,因此让产业链末端的中小企业也能获得平等的金融服务机会。
可以看到,从传统的公司金融、供应链金融到产业数字金融,其发展历程实现了以点代链、由链到网、依网扩圈的转变。吕仲涛表示,当前产业数字金融服务中小企业,已呈现去中心化信用、全流程覆盖、技术驱动效率革新、生态化协同等特点。
核心是数据,关键是技术
近年来,产业数字金融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介绍,目前,全国6省7地的科创金融试验区,已成为产业数字金融的“试验田”,涌现出一批可复制的创新模式。
在数据平台建设方面,济南“泉融通”平台通过政府高位协调,汇聚工商、税务、海关等多部门数据,构建企业全息画像,累计服务企业融资超300亿元;国资背景的苏州企业征信公司建设,对脱敏数据进行加工,开发涵盖17大类近200个指标的替代数据指标体系,并提供资金流水分析、上下游交易对手结构分析等。
在技术应用场景上,蚂蚁消费金融运用AI模型打通政务数据与金融服务的安全合规验证渠道,实现风险核验、授信定价全流程自动化,欺诈风险控制在1%以下,且通过数字身份证替代物理证件,实现居民便捷申贷;特别是苏州搭建数字人民币预付卡监管平台,利用智能合约实现资金安全隔离,解决了传统预付式消费的“跑路”难题;深圳前海通过跨境央行数字货币桥,完成首笔大宗商品交易支付,将跨境结算时间缩短至分钟级。
“这些案例印证了‘让中小企业自由选择金融服务’的核心观点。”王信总结道,试验区的经验表明,发展产业数字金融需坚持问题导向,结合“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既发挥政府在数据归集、标准制定中的作用,又依靠市场主体创新服务模式。
不过从现实来看,产业数字平台建设、服务创新赋能、产业与金融协同等方面的不足,让产业数字金融发展在协同转型、生态共建、技术应用、风控重构等面临着多重挑战。例如,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成本较高,融资成本占融资额的比例较高,部分企业因上下游数据断点,无法满足金融机构的数据闭环要求,导致贷款通过率降低。
“实践证明,要发展产业数字金融,核心是数据,关键是技术,创新是途径,生态是土壤。”肖钢强调。针对未来发展,肖钢提出五大建议: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扩大专项行动试点范围,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坚守“让中小企业自由选择金融服务”的宗旨,禁止核心企业通过延长账期、变相收费抬高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发挥金融机构主力军作用,构建一站式、垂直化的产品服务体系;规范产业数字金融平台发展,制定准入标准,避免平台建设“一哄而上”;强化风险防控,防范核心企业空转交易、多头授信等风险,规范应收账款电子凭证流转。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鲁春丛则强调,数据共享是产业数字金融的关键。“我们在苏州试点‘数据目录登记’模式,企业仅将数据目录上传平台,原始数据留存本地,既保护商业秘密,又实现信用流转,这可能是破解数据共享难题的可行路径。”当产业数字金融高质量数据集搭建好,产业数字金融才能成功。
王信进一步提到,通过建设数字平台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作用,做到标准统一、流程规范、动态更新。值得注意的是,还需跟踪前沿,强化数字技术支撑。例如,利用数字人民币特性实现资金即时清算和结算、零手续费,确保所有资金的来源和去向可追溯,利用区块链可信验证和数据指纹等技术特点,实现跨境信息真实性验证。
北京商报记者 岳品瑜 董晗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