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经历了一个缺乏增长的2024财年。
公司年报显示,2024年TCL全年营业收入为1648.23亿元,同比下降5.47%;归母净利润为15.64亿元,同比下降29.38%;扣非归母净利润为2.98亿元,同比大幅下降70.78%。
其中,处于行业下行周期的新能源光伏业务录得超过五成的同比降幅,对整体营收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全年营收首度破千亿的显示业务虽取得了25%的同比增长,但也未能填平光伏业务留下的大坑。
显然,公司需要更多增量以形成支点,来撬动整体业务重回增长区间。TCL的选择是AI。
近期2025 CIC中国智慧生活大会上,TCL实业中国区总裁卢春水大胆断言,“AI时代下,家电必定成为新的朝阳产业”,明牌押宝AI的同时,与夕阳(下行)对应的朝阳(上行)一词,也多少显露出公司谋求新增长的信号。
“谁先做厚生态,跑通分成,谁就拿到下一轮周期的门票。”
只是,AI能否真正成为撬动TCL重回增长轨道的支点,目前尚难断言——在行业集体向技术创新靠拢的浪潮之下,TCL有意借AI穿越周期,但意愿相似的玩家又何止TCL一家。
群狼环伺
艾媒咨询CEO张毅向北京商报记者指出,在AI电视这个细分领域,TCL目前可以被认为处在优势区间。
但与此同时,在这一传统家电品类向智能化深度转型的赛道上,海信与小米等玩家的重兵布局,也正在给TCL带来实打实的压力。
根据洛图科技及Omdia等机构发布的报告,2024年海信系电视全球出货量2914万台、中国市场出货量约800万台,位列全球第二并蝉联中国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为22.5%;2025年“6•18”大促期间,其全渠道销量和销额市场占有率分别达24%和29%,在多个细分品类中位居前列。
市场资料显示,海信目前已经构建起了“端—边—云”异构AI计算平台,自研主芯片、画质芯片、星海大模型以及海信聚Cloud云底座。洛图科技称,海信系品牌在2024年第四季度的11月和12月表现相当突出。
而在海信身后,小米(含Redmi)以约710万台的全年出货量(市占率19.9%)排名次席,高于TCL(含子品牌共计680万台)一个位次。
不过,小米与TCL的关系更接近“亦敌亦友”:在电视领域份额的直接竞争之外,实际上二者已分别于2021年8月和2025年7月签署过两次联合实验室合作协议,小米手机MIX Fold系列折叠屏、小米汽车SU7中控大屏等,背后的供应商都是TCL华星。
当然,技术迭代产生的增长空间,分析人士认为是必然存在的。
张毅指出,不论是传统家电厂商通过AI赋能新品,还是小米具有互联网属性的新锐进场家电,对消费者使用体验和整个家电产业链的升级都将逐步显现。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AI机器人行业研究员郑扬洋也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短期来看,从需求侧,相比传统家电,越来越高端的智能家电的AI技术可以成为核心卖点,AI技术带来的体验差异刺激消费者的换机需求,叠加换新的周期,可以带来显性增量。
AI,是一笔长线投资
而从TCL自身来看,结合其给出的半年度业绩预告,前文来自高层的判断似乎已经有了一份颇为有力的背书:
业绩预告显示,TCL今年上半年预计营收826亿—906亿元,同比增长3%—13%;归母净利润18亿—20亿元,同比增幅高达81%—101%。其中最为亮眼的,就是与当下AIPC、智慧屏等细分领域强关联的半导体显示业务,其净利润预计将超46亿元,同比增长超70%,同2024年财年业绩对比来看,TCL复苏态势已然初显。
事实上,TCL在AI领域的布局颇有前瞻性和持续性。
早在2013年,TCL便推出首台AI语音电视,并在2016年将AI技术引入手机拍摄,2024年又发布TV大模型语音中控和AI手机/平板,进一步将AI技术延伸至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全场景智能物联,实现了从单一产品到多品类的覆盖。
成果背后,是全链条技术支撑与大规模投入。据悉,公司旗下TCL华星已累计投入近3000亿元布局显示产业链,包括收购三星、LGD等国际巨头面板产线等数个大动作,面板出货和电竞显示器销量均处于全球前列;公司自主研发的伏羲AI大模型,据称是电视行业首个超级大智能体,TSRAI画质芯片形成“云端+终端”增强模式;技术土壤方面,公司现已在全球布局了43个研发中心和32个制造基地。
截至目前,TCL的AI应用已覆盖到电视、AR眼镜、家电等多个品类,“生态”一词不再是空谈。
Statista数据统计称,全球智能家居行业市场规模已从2018年的528亿美元迅速增长至2024年的1543亿美元,复合增长率高达19.57%,2025全年或将达到1740亿美元,并在2027年突破2000亿美元。
另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数据,2025年国内智能家居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2万亿元人民币,2023—2025年期间的复合增长率预计将会达到18.7%。
谁会为“智能溢价”买单?
但想象空间终究只是预期,眼下更为现实的问题是,消费者对AI家电的接受度参差不齐,市场对AI家电的接受度仍在培育阶段。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对北京商报记者指出,消费者对AI家电“智能溢价”的买单意愿分层明显,实用导向是其中的主导因素:价格敏感型群体注重性价比,对基础功能升级的溢价接受度低;功能导向型群体愿为解决核心痛点的AI功能支付合理溢价;体验驱动型群体对高端AI功能溢价接受度较高,但占比有限。而当前部分AI家电溢价与实际价值不匹配,功能冗余、体验落差等问题引发消费者质疑,这是核心矛盾。
王鹏认为,溢价合理性的核心逻辑,在于其AI功能可以真实解决生活痛点。企业需聚焦健康与节能、无感化交互、生态协同等细分场景创新。
简言之,人们既期待技术带来的便利,又对“智能溢价”保持谨慎,多数人更关注AI功能的实用性而非概念噱头,更在意这些功能是否真的能为日常生活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如果答案是“不确定”,那么即使产品打着AI的旗号,恐怕也难以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亦向北京商报记者指出,AI家电企业需要警惕技术堆砌误区,真实的需求场景、可感知的AI能力才是支撑AI溢价的重点。
领悟时代数字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唐树源认为,当前消费者对AI家电智能溢价的态度呈现两极分化,且市场正从盲目追新回归理性。一部分追求前沿科技的年轻用户和高收入群体,愿意为新颖交互体验和潜在便利性支付溢价;但更广泛的主流消费群体因经历过早期“伪智能”产品,变得极为审慎务实,若AI功能无法带来清晰可感知的价值提升,如节省时间、精力或能源成本,溢价就会被视为“智商税”,消费者更愿为“智能”带来的真实效益买单。
同时,要让消费者接受溢价,产品创新就应该从功能叠加转向无感服务和主动价值创造。倘若AI进化为能自主管理家庭事务、节约开支、提供个性化方案的隐形管家,实现从人机交互到环境智能的跃升,让智能价值从锦上添花变为不可或缺时,消费者自然愿意为溢价付费。
北京商报记者就相关问题尝试与TCL方面取得联系,截至发稿时暂未得到回复。
2025年已经过半,AI撬动的阶段性业绩反弹虽然为TCL带来了增长曙光,但能否真正成为稳定的增长新引擎,还需进一步观察;市场对其AI布局能否保持持续认可,将决定这场“重启”的最终成色。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实习记者 王天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