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原财经
赴港IPO还是卖身美国佬?
在舆论中心挣扎的“国民汽水”大窑终于靴子落地,选择了后者。
据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官网更新显示,“KKR公司收购远景国际有限公司股权案——无条件批准,审结。”
远景国际是大窑饮品在境外开曼群岛的控股主体,而买家KKR是美资私募大鳄,被称为“华尔街收购王”。
有意思的是,2019年大窑创始人王庆东还斩钉截铁地表示:“很多人找我谈收购、合资,包括外资,我都拒绝了......大窑不会走这条路。”
然而关键时刻,大窑突然转向美国私募资本,这是很多人没想到的。
这款香精味浓烈、瓶身花哨鲜艳的国民饮料突然卖身,意欲何为?
01大窑,卖了
“大汽水,喝大窑”,“战狼”吴京代言的国民汽水终究是被卖了。
中国饮料行业经历过一段心酸历史,它们不是在市场上被打败,而是死于非正常方式:被收购。
天府可乐、北冰洋汽水、沙示汽水曾被百事可乐收入囊中,消失近20年再回到公众视野时,再难重现当年盛况;崂山可乐、山海关汽水、“八王寺”汽水曾被可口可乐“关照”,同样经历被雪藏、打官司,复出难复当年之勇;乐百氏曾被达能灭掉,也是最著名的被外资收购的反面教材。
至于曾被寄予最大希望的健力宝,以及短暂有过辉煌的河北旭日升等,他们纯属自己作死。
老品牌里只有娃哈哈强力抵抗,避免全军覆没,最终成就了中国首富宗庆后。
90年代的国产饮料们集体倒下,境遇惨淡,让大家认清,外资或许不是救世主,而是凶恶的豺狼。
20年多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两大巨头依旧垄断碳酸饮料市场,两家合计占据9成份额,而大窑以2.42%市场占比排名第三,是冰峰的10倍、北冰洋的3倍。
马上赢数据显示,大窑在碳酸饮料的市场份额持续上升,今年上半年已涨至2.64%,问鼎国产“汽水之王”。
2023年大窑营收突破32亿元,目前正处于在营收增长的高点。王庆东此刻突然选择套现离场,被指「背离品牌初心」,市场上频频出现抵制的声音“喝一口大窑,就是给美国人送钱”。
其实从2023年起,大窑就被频传“寻资”,当时的绯闻对象是可口可乐、维维股份,但均无下文;年初又被传即将赴港上市,均被否决。
有投资人表示,当时大窑以“20多亿的收入”,喊出了约100亿的估值,“看过,太贵”“叫价太高,难以下手”。
如今,大窑卖身KKR几乎已成定局。
若交易顺利完成,KKR将取得远景国际85%的绝对控制权,大窑创始人王庆东持股比例将降至15%,保留少数股权。
02汽水之王
在没有可乐的年代里,国民汽水曾代表了一座座城市的骄傲与记忆,而大窑汽水出身内蒙古,自带糙汉子气息。“大车、大房子、大窑”并称为中年男人的挚爱三宝。
喜欢喝冰红茶的男人爱畅想诗和远方,喜欢喝东方树叶的男人爱讲大道理。
而闷头喝大窑的男人,却属于“话不多,却在外扛风扛雨,回家工资卡全部上交,平时跟朋友吆五喝六,但遇上事能为你两肋插刀的男人"。
年轻气盛时,大家喜欢踩着箱拼啤酒,人到中年,流行“以窑代酒”,大窑就是中年男人生活里的最后一道防线。
“老板,来瓶82年的大窑”,这是很多西北人进餐馆的第一句话,不过82年的大窑没有,因为最早的大窑汽水是1983年呼和浩特市八一饮料厂生产的。
大窑的老板王庆东是个商业奇才,1990年时就脚蹬三轮走街串巷卖汽水。他发现小卖部老板总嫌汽水利润薄,啤酒进货更多;而饭店老板则嫌弃汽水不够上头。带气的大窑,刚好填补了这块市场空白。
于是王庆东抵押房子,借钱凑了20万元,收购了当地濒临倒闭的“八一饮料厂”,改名为大窑食品厂。
“喝酒不开车,开车喝大窑”,500ml+的大瓶汽水量够大+瓶身大绿棒子跟啤酒出奇的像,大窑俘获了一众西北、东北的“糙心”,成为烧烤摊的常客。
王庆东曾自信地表示:“喝过大窑的消费者,复购率达到80%。”
不过,大窑能够在一众国产饮品品牌中突出重围,更重要的原因是避开了碳酸饮料常选择的商超渠道,另辟蹊径:选中了汽水巨头们都看不上的餐饮渠道。
在打开市场的初期,大窑曾给每家餐饮店免费送过十箱产品。大窑的进货价诱惑力也高,当时520毫升玻璃瓶装产品,经销商进货价约不到2元,零售店转手就能卖到5-8元,饭馆老板们甚至能买到15元。大窑为终端餐饮店留下70%以上的毛利润,因此经销商的忠诚度相当高。
烧烤店主告诉我们:“大窑确实好卖啊。量大管饱、没酒精。学生、外卖员、司机都爱点,喝着痛快,也不怕查酒驾。”
就这样,大窑和烧烤、小吃店、小餐馆、夜市、大排档等做强绑定,抢了啤酒的生意,靠「极致让利」「错位竞争」,扎根下沉市场,一炮而红。
根据大窑两年前披露的信息,大窑85%以上的销售额来自餐饮渠道,有78.4%的大窑消费者是通过餐饮店购买的。
2014年,王庆东喊出要做“中国餐饮饮品引领品牌”的口号,大窑汽水往全国扩张建厂,跑马圈地,进一步降低了供应链的成本,压低了产品的价格。
2021年又一个关键转折点,广告公司华与华给大窑设计了包括“大汽水,喝大窑”的洗脑广告文案,加上吴京代言人这张朴素、老实的脸,给消费者留下了“大瓶、有性价比”的深刻印象。
这条营销路线,恰恰踩中了中国餐饮消费降级的趋势,让大窑持续走红。同样下沉的蜜雪冰城能够爆火,或许原因同理,它的背后推手也是“华与华”。
03不上市迷思
作为知名国民饮料,大窑难道真的不想上市,争夺“中国汽水第一股”吗?
饮料竞争白热化,扩张难、同质化明显,“工业小甜水”遇上“0糖低卡时代”,大窑积极进行多元化破局。今年以来,大窑推出果汁气泡茶、能量饮料、塞北山泉矿泉水、豆奶等多个新品系列,企图抢占市场,攻略年轻人群。
“大窑筹资5亿美元,2025年下半年港股IPO”的传闻,或许并不是空穴来风。
不过,新品市场反响平淡,未能延续其整体上的亮眼业绩和可观盈利。在碳酸饮料市场整体下滑的大环境下,投资者对大窑的估值趋于谨慎,嫌“贵”。
市场叠加资本因素,大窑没能上市,选择卖身妥协或许也包含无奈。
今年的消费市场明显热闹,阿里旗下的大润发被德弘资本买走,红杉中国了收购马歇尔,方源资本联合Unison Capital收购珠宝品牌Tasaki,博裕资本收购高端百货商场SKP……
饮料界同样精彩纷呈。蜜雪冰城认购金额达1.77万亿港元,刷新港股IPO纪录,霸王茶姬成为2025年首个在美上市的中国茶饮品牌,沪上阿姨5月登陆港交所,
众PE围猎星巴克中国,东鹏饮料也在筹谋“A+H”双重上市。
IT桔子数据显示,从2021年到2024年,碳酸饮料赛道已发生70余起融资事件,其中超过六成资金投向了国产品牌。
大窑单瓶毛利3元以上,2024年净利润率10%~15%,现金流稳定,自然引得各路VC/PE等资本迅速闻风而动。
KKR资本是“华尔街收购之王”,擅长“投后改造”,对它来说,处在破局前夜的大窑汽水,是一笔性价比极高的生意。
KKR加持后的大窑:成了,或许会是第一个真正全国化的国产汽水品牌,改写国产汽水格局;败了,则可能陷入外资对定价权、产业链、技术标准的隐形掌控,沦为巨头博弈的弃子。
祝福大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