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学东
反内卷政策持续推进,金融市场反应明显,首先就是大宗商品的牛市。
大宗商品期货市场近期出现强劲的牛市,7月23日,焦煤期货主力合约继前一日夜盘触及涨停后,虽然日内打开涨停板,但尾盘再度涨停,收涨11%;多晶硅期货主力合约盘中一度涨停,这是月内第四次触及涨停,之后回调,收涨5.5%;焦炭也持续上涨,日盘收涨3.83%。24日,焦煤上涨了7.97%,碳酸锂上涨了7.21%、玻璃上涨了6.87%、多晶硅上涨了5.13%,其他如纯碱、橡胶、甲醇、焦炭等的涨幅也相当可观。
而有关部门就直接把价格作为行业治理的目标之一,媒体报道,农业农村部23日召开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要求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举措,坚决防止出现生产大起大落、价格大涨大跌,切实消除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制约,提升生猪产业发展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市场监管总局近日也曝光了一批质量领域“内卷式”竞争违法行为典型案例,其共同特点是企业忽视品牌、质量、技术竞争,为获取短期市场份额和利润,降低成本投入,以“低质”产品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这些忽视品牌卷价格、牺牲质量卷成本,罔顾规则卷下限的恶性竞争行为,导致产品质量整体下滑,直接影响百姓消费权益,破坏行业长远健康发展生态。
反内卷最确定的一件事情就是,价格的整体上涨,这也是我国这几年宏观经济治理的一个核心任务。
这几年物价的持续下行,已经成了经济发展的顽疾。从消费价格CPI看,从2021年以来居民价格持续在低位运行,疫情结束后,有短暂反弹,此后复归下跌,今年上半年CPI累计同比下降0.1%,但6月份同比转为上涨0.1%。6月转涨的原因是国际油价回升、促消费政策及部分工业品价格企稳,主要是出台的以旧换新的力度较大的补贴政策,消费物价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整体呈现负增长趋势,形势更为严峻,今年前半年PPI同比下降2.8%,延续了2024年同期的下行态势(降幅扩大0.7个百分点)。5月份:PPI同比下降3.3%,降幅较4月扩大0.6个百分点。
其实从2022年10月至2025年6月期间,中国PPI连续33个月处于负值区间。这导致了一个负反馈链条:价格下跌→利润减少→收入降低→消费萎缩→价格进一步下跌。工业品价格持续承压,主要原因是外部环境压力,比如特朗普发动的贸易战,外部需求严重不足,同时国内需求依然疲弱等。
所以推动价格上涨是这几年宏观经济管理的一个目标,价格低位运行,破坏企业的投资预期,企业的投资就会进一步萎缩,经济上行压力更大。
此次推出的反内卷政策直接作用于价格,价格上涨直接影响金融市场,则表现为国债利率的持续上涨,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从7月初的1.644%上涨到目前的1.728%,30年国债利率从1.869%上涨到目前的1.941%。而国债期货的下跌则更为明显,长期国债期货近日大幅下跌,30年期国债期货从7月初的123.134,到目前已经跌到118一线,跌破前期低点1月23日更是下跌了0.92%。
对于此轮反内卷的政策推动价格上涨,业内有不同看法,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近日观点指出,目前市场对“反内卷”的预期过高,某些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升,有过度炒作之嫌。他认为,不同于十年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轮“反内卷”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框架下,以市场化思维、法治化理念加强行业治理、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强调公平竞争和市场秩序。这轮“反内卷”不是疾风暴雨式的,更多是为了避免地方投资的盲目性,避免重复投资带来更严重的产能过剩。
但是,笔者认为这个观点可能过于保守了,此前市场理解,反内卷主要是在传统行业如钢铁、光伏和水泥和新能源领域中,锂电设备、锂电池、光伏逆变器、电动汽车等领域,现在看来这个范围正在扩大,目前正在增加新的行业,如生猪行业、金融业、种业、电商平台、白酒等等,新的行业还会加入,反内卷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结合在一起,则形成共振,产生的影响更大,这次行动聚焦重点难点,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此次反内卷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结合在一起的行动将会较深刻地改变“内卷式”价格战、低质恶性竞争,结果是指向价格普遍修复,而金融市场上则表现风险偏好上行,利率上行,国债价格下跌,权益市场的价格修复也会相当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