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跑盘,感触最深的是什么?不是哪个豪宅盘又开盘秒光,而是那些曾经被嫌弃的“老破小”小区门口,中介小哥带看的身影明显勤快多了!这让我心里直犯嘀咕。
你说奇不奇怪?明明大家都知道这类房子升值潜力有限,甚至价格还在阴跌,可成交量却蹭蹭往上窜。
我琢磨着,这背后不是投资客的狂欢,而是实实在在的居住需求在发力——价格跌到位了,首付门槛低了,利率也诱人,哪怕月供比租同地段的房子稍微多那么一丁点儿,咬咬牙,好歹是自个儿的家啊!
孩子能就近上学,不用再担心房东突然收房搬家,这份“安定感”,是租房永远给不了的。
这就是当下市场最真实的底色:房地产的价值,正在回归到“住”这个最根本的需求上。
市场逻辑,彻底变了!
扯了这么多现象,咱得亮亮核心观点了:朋友们,醒醒吧!
过去那种闭眼买房就能躺赚、靠“城市画大饼”和“涨价预期”驱动市场的黄金时代,真的一去不复返了!
现在的楼市,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局”,方向盘已经牢牢握在了“刚需”和“实在的改善需求”手里。
说白了,市场已经从“卖方说了算”的狂热期,切换到了“买方挑挑拣拣”的冷静期。为啥这么说?数据不会骗人,咱接着往下看。
数据说话:低总价二手房,已成绝对主力!
从魔都上海到天府成都,从六朝古都南京到春城昆明,看看今年上半年的成交报告,一个共同的信号异常刺眼:便宜的房子卖疯了!
广州,200万以下的二手房,交易占比冲到了46%,比去年这时候足足高了13个百分点!啥概念?相当于每卖出100套房,就有46套是这种亲民价位的。
上海呢?300万以下的房子,占了总成交的45%,也比去年多了点。再看南京,200万以下的房源成交占比,直接从去年的48%飙到了58%,涨了整整10个点!这增长势头,猛不猛?
更关键的是,这股风是席卷了一二线城市的,不是个别现象。这说明啥?市场成交的“主力军”,已经从追求“未来可期”的概念盘,彻底变成了解决眼前居住问题的“实惠型”选手。
二手房VS新房:天平倾斜,存量房市场正当时!
而且啊,不知道你发现没?现在在很多重点城市,二手房的成交量,已经把新房远远甩在后头了!这可不是小打小闹。
昆明就是个典型例子,上半年二手房和新房成交比例是惊人的7:3!也就是说,每成交10套房子,7套是二手的。成都也不遑多让,二手房成交占比干到了69.7%,逼近七成!
就连房价标杆深圳,二手房也稳稳占据了将近六成的市场。
这传递的信号再清晰不过了:从成交量的维度看,当下的市场热度,主要靠的是“刚需”支撑,而且活跃的“主战场”是在庞大的存量房(二手房)市场。新房?当然也在努力,但声音明显被盖过了。
改善的“困局”: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看到这儿,可能有人要问:不是说改善需求也很旺吗?住建部不也总提要让房子从“有没有”升级到“好不好”吗?这话没错!
谁不想住大房子、好房子啊?宽敞的客厅,明亮的厨房,合理的设计,更低的容积率……想想都美。
开发商们也铆足了劲在盖这种“好房子”,政策也在鼓励。但问题出在哪儿呢?关键卡在了“购买力”和“流通性”这两道坎上!
现实情况是,很多人想改善,但真掏钱的时候,心里直打鼓。为啥?一是对未来的工作、收入预期没那么乐观了,不敢像以前那样猛加杠杆;
二是很大一部分改善需求,它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需要“置换”——得先把手上现有的(往往是老旧的)房子卖掉,才有钱和资格去买新房。这就尴尬了!
现在新房所谓的“好”,往往不是总价降了,而是让你用差不多的总价,能买到更大的面积、更好的设计和环境。可另一边呢?你打算卖掉的老房子,正在经历什么?降价!
而且是以价换量,竞争惨烈!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用来置换的“筹码”(老房子的价格)在不断缩水。
你想卖掉老房子凑100万首付?可能过俩月它只值95万了!
这种“资产贬值”的感觉,实实在在地增加了置换的难度和压力。所以啊,很多改善需求,短期内被“锁住”了,加杠杆的意愿和能力都受到了抑制。
6.流通阻塞:市场企稳,仍需时日“磨底”
这流通链条一卡壳,对整个市场的影响可就大了。你想啊,改善的卖不掉旧房,就买不了新房;
开发商的新房卖得慢,资金回笼就慢,可能影响后续开发甚至引发降价;而新房的观望或降价,又可能进一步压制二手房价...这不就成了某种程度上的“死循环”吗?
所以,无论从堆积的房地产库存看,还是从交易链条的顺畅程度看,房地产市场要想真正稳住阵脚、走出健康行情,我觉得还需要时间。
急不得,得“熬一熬”、“等一等”、“磨一磨”,让价格更充分地调整,让买卖双方的心理预期找到一个平衡点。
低总价火爆的深层含义:回归居住,理性当先
再回到开头那个现象,为什么老破小成交反而上去了?现在低总价、尤其是那些“老破小”房源成交占比的快速拉升,恰恰是整个市场逻辑转变的最有力注脚。
大家心里其实门儿清:这类房子,升值就别太指望了,能不快速贬值就算不错(以上海为例,官方数据都显示,近两年90平以下小户型跌得比大户型狠多了)。
那为啥还有人买?答案很简单:价格跌到位了,够得着了!
在首付比例下调、利率处于历史低位的政策加持下,对于预算极其有限的首次置业者,或者对地段(比如学区)有硬性要求的人来说,这就是他们踮踮脚能够到的“上车盘”。
他们买的是“住”的解决方案,是孩子上学的资格,是扎根城市的落脚点,而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升值预期。这份基于实际居住需求的购买力,才是当前市场最坚实的基础。
未来展望:平稳分化,刚需改善是主线
所以啊,综合来看,我敢说,幻想楼市再来一波全面大涨,那基本是痴人说梦了。未来的主旋律,必然是“分化”和“平稳”。
市场将由真实的“刚需自住”和量力而行的“改善升级”需求来主导。
好地段、好产品、好服务的房子依然有支撑,但普涨时代结束了。对于咱们普通购房者来说,最关键的是认清形势:
如果是自住,特别是首套刚需,遇到价格合适、满足核心需求的房子(哪怕是老破小),该出手时可以果断些,毕竟居住价值和配套价值是实实在在的;
如果是投资或者想高杠杆置换,那务必慎之又慎,好好掂量自己的现金流和风险承受能力。
这轮调整期,就是一场耐心和理性的考验。咱们呐,边走边看,稳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