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市融资余额突破1万亿元大关的消息刷屏了朋友圈,这个数字创下了近十年新高。表面上看,这是市场信心高涨的表现。但融资盘动辄超过1万亿,也很明显是有投机资金在里面搏一把消息刺激后击鼓传花,传到哪里结束,完全不清楚。但这真的适合散户吗?恐怕,未必适合,所以千万别被其他人影响。
一、数据背后的焦虑陷阱
融资余额创新高了,但操作中散户的焦虑,一点都没消除。
我见过太多这样情况:持仓大涨时纠结要不要卖出,持仓不涨时纠结要不要换仓,赚钱时纠结要不要止盈,亏钱时纠结要不要止损。这种无处不在的焦虑感,正是机构投资者最乐意看到的局面。因为一旦陷入焦虑,散户就很容易被反复收割。
问题的根源在于,大多数投资者无法看清市场的真实交易行为。我们总是被表面的涨跌所迷惑,却忽视了决定股价走势的核心因素——机构资金的真实动向。
二、利好背后的定价权游戏
让我们来看两个典型案例。今年中报季前夕,"盛屯矿业"和"齐峰新材"都发布了业绩预增公告。按理说,在当下经济环境下,企业能实现业绩增长是件好事。但这两只股票的表现却大相径庭。
有人可能会说,"盛屯矿业"是因为黄金概念才上涨的。但作为一个量化投资者,我要告诉你:股市里炒作的从来不是概念本身,而是定价权。机构投资者深谙此道,他们利用散户对概念、利好的执念来改变股价走向。
更可怕的是,在这个大数据时代,连资金流向数据都可能被"造假"。你看到的资金流出,可能恰恰是机构在暗中吸筹。但有一点是无法造假的——大资金的交易行为必然会在数据上留下痕迹。
三、量化视角下的真相
通过长期积累的交易行为数据和大模型计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交易行为的特征。下面这两张图展示的就是我用了十多年的量化系统中反映机构资金活跃程度的"机构库存"数据。
自己手头的股票也是一样,只需前往应用商店,下载并安装「博尔系统」的手机应用,即可自我观察「机构库存」数据的情况变动。
PS:
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是我用系统观察的「机构交易特征」数据叫做「机构库存」。
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如果机构资金长时间参与一只股票,那么它的态度其实很明确。
如果不看好的话,会持续参与一只股票的交易吗?显然是不会的!
图中橙色柱体清晰地显示:当"机构库存"数据活跃时,股价通常以上涨为主;反之则以下跌为主。"盛屯矿业"之所以能持续上涨,是因为大资金早已对其业绩预增有了预判;而"齐峰新材"虽然也发布了预增公告,但缺乏机构资金的参与,最终难逃下跌命运。
三、回归融资余额的本质
回到开篇提到的融资余额创新高现象。这个数据本身并不能说明市场的好坏,关键是要看这些融资资金流向了哪里。如果大部分流入了机构看好的优质标的,那么市场确实可能持续向好;但如果只是散户的一厢情愿,那么风险就可能正在积聚。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消息,而是看清市场本质的能力。量化数据最大的价值就在于还原市场真相。希望每位投资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具和方法,在波诡云谲的市场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