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博商业评论
酒企们突然热衷"拉着经销商搞资本",实则是行业困境下的必然选择。
来源丨资本传记
责编丨刘芸汐
当白酒行业还在热议茅台省级联营公司的创新模式时,这场被寄予厚望的渠道改革突然踩下了刹车。近日,多位经销商证实,茅台推进各省成立联营公司的计划已暂缓,这个曾被视作"厂商一体"战略标杆的尝试,暂时停在了起跑线上。
01
一场未及开场的渠道革命
按照最初构想,茅台的省级联营公司堪称酒业渠道的"升级版实验"。由各省经销商联谊会牵头,5000万到1亿元的注册资本金由经销商共同扛鼎,再配上专业管理团队,这套组合拳本想打出两记重拳:一边稳住飞天茅台的价格波动,一边开发带有地方文化印记的定制酒。
这些定制酒瞄准2000元以上的高端市场,单款数十吨的投放量精准卡位区域收藏需求,既想给经销商开辟新的利润空间,又试图绕开直接增加飞天茅台供应量可能引发的价格震荡。这种"稳价+增量"的双重算盘,与五粮液年初成立的四川五钧、五浚公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后者5亿级的注册资本背后,同样站着三十余家核心经销商。
02
厂商捆绑的深层逻辑
酒企们突然热衷"拉着经销商搞资本",实则是行业困境下的必然选择。当消费力下行、渠道库存高企、主力产品价格倒挂成为常态,近六成酒企利润率下滑,四成经销商面临现金流压力,传统的"厂家压货、商家卖货"模式早已难以为继。
就像白酒专家肖竹青观察到的,成立联营公司本质上是用资本纽带把厂商绑成"利益共同体":大商用资金入股换取定制酒开发权,厂家则通过股权绑定稳定渠道价格。对茅台而言,这种模式更像给飞天茅台价格装了"稳压器"——通过经销商集体调控供给,避免单家商户为回笼资金低价抛货。
03
争议背后的现实难题
不过这场实验从一开始就伴随着隐忧。有经销商直言,控价的核心终究是控量,联营公司能否真正平衡供需仍是未知数。更关键的是,由众多经销商共同出资组建的公司,如何协调各方利益、提高决策效率?这些问题或许正是计划暂缓的原因。
毕竟,当几十家经销商坐到一张谈判桌前,既要考虑各自的销售压力,又要维护统一的市场价格,其间的博弈复杂度可想而知。而定制酒的开发更是考验功力:既要融入地方文化特色,又不能稀释茅台的品牌价值,还要确保有足够的收藏溢价空间,每一环都不容有失。
如今茅台的联营计划按下暂停键,给整个行业留下了思考空间。当"厂商一体"从口号走向实践,究竟该选择怎样的路径?是像五粮液那样由大商直接牵头,还是探索其他模式?答案或许要等市场给出,但可以肯定的是,白酒行业的渠道变革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