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林苏苏
编辑 | 袁畅
主动权益基金的回归,是如此的迅猛而出人意料!
根据资事堂截至2025年7月31日的统计,部分主动权益基金在过去一个多月内,净值仿佛坐上了“疯狂过山车”,有22只基金的涨幅超过30%。
尤其是医药为主要投向的基金,翻倍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QDII)的年内收益率已经从今年6月末的86.5%上涨到了7月末的138%(截至7月31日公布值,下同)。国内基金中,长城医药产业,永赢医药创新智选、富国医药创新等年内涨幅均突破90%。
随着年内市场风格的刷新,新兴的医疗、消费产业股重新崛起,擅长主动投资的基金经理们正在经历投资风格和收益率的强势回归。他们和顶尖的指数基金一起开始积累新的财富效应。
而这对于基金投资者或是普通股民而言,都是不可不注意的重要趋势。
01
近一个月翻倍基频现
根据第三方Wind数据的统计,截至今年7月末,业内已经有6只主动权益基金的年内收益率超过100%。而在一个月前,业内一只翻倍基金都没有。
这足以说明,市场风格的逆转之势是如何强劲。
根据统计,年内收益率超过100%的基金分别是,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长城医药产业精选、中银港股通医药、永赢医药创新智选、华安医药生物和诺安精选价值(下图)等。
除了上述领跑基金外,过去一个月内涨幅排名靠前的基金(截至8月1日)还包括永赢医药健康、永赢科技、华富健康文娱、财通集成电路、财通匠心、易方达瑞享、易方达全球医药、广发医药创新、广发沪港深医药等。
这些基金从过去两个季度的季报观察,多数投向在创新药方向,尤其是港股创新药领域,少数在AI领域。
回想起一年多前,“港股+医药”几乎是近几年表现最差的风格资产。短短一年后这类资产已“逆袭”成为市场最火热的资产。
A股和港股市场的“沧海桑田”可见一斑。
02
领跑基金仍在重仓医药?
那么这些领涨基金什么时候会从创新药板块“收手”呢?
答案是,目前看不到“撤退”迹象。
从领跑的由张韡管理的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净值动向来看,该基金七月份里多数时候仍在领涨全市场,截至7月30日,下半年以来的净值涨幅约27.75%,仍是“满仓奔跑”的迹象。
另外,如果以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6月末披露的前十大重仓股和仓位计算,这个组合在7月份的涨幅超过25.3%,对净值的解释度非常之高。
换言之,基金经理张韡如果保持6月末的创新药股组合,大概率能够实现其的净值表现,如果大幅卖出换到其他涨幅不高的板块中,很难实现如今的净值。
具体到重仓股,汇添富香港优势持有的康方生物、映恩生物-B这两只重仓股,7月间涨幅超过50%,康诺亚-B、三生制药、诺诚健华涨幅超过30%,走势依然相当的强(下图)。
03
跟跑“探花”升级“榜眼”
另外,梁福睿管理的长城医药产业精选在2025年7月里,再度加速,如今已经跻身行业排序的“前两位”。
随着一批医药基金净值超过北交所主题基金,梁福睿也从“半程探花”,前进成为目前的“榜眼”(第二名)。
截至7月31日,该基金年初以来涨幅超过127%;其中,下半年以来涨幅一度超过30%,后回调至29.6%以上。
梁福睿的“投资时运”不是一般的好。他麾下的长城医药产业基金在2024年10月成立,基本上躲过了此前近4年的医药股“熊市”。这只基金仅仅震荡了不到3个月就“触底”一路上涨至今。这令长城医药产业和梁福睿的从业以来业绩表现都非常突出。
同时,今年2季度以来,梁福睿展现了相当的医药选股能力。从投资组合看(下图),在过去几个月里, 梁福睿一直在增加港股医药股的投资比例,目前港股医药股占其组合比例已经接近契约允许的上限。
04
研究专长“赋能”主动投资
观察这些领跑基金经理的简历可以发现,医疗或医药的研究背景对其业绩有比较明显的贡献。张韡和梁福睿自然是如此,紧随其后的几位基金经理,多数也是医药研究员出身。
中银港股通医药基金郑宁曾任泰康资产管理公司股票研究经理、高级股票研究经理;中庚基金高级研究员、医药组组长等职务,此后加盟中银基金。
永赢医药创新智选基金的单林曾任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医药研究员;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医药研究员,2023年加入永赢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诺安精选价值基金的唐晨虽然简历上不明显,但2015年他加盟诺安基金后一直是公司医药研究团队的一员,目前亦是投资团队中主要方向偏向医药基金的基金经理,也是医药研究的专才。
这从一个侧面也验证了主动投资正在超预期的“回归”,当研究门槛较高的分类资产进入市场热门股圈层,基金经理和背后研究团队的主动研究实力就成为关键因素。因为后者不仅带动对行业的前瞻判断,也决定了是否能在个股上实现“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布局。
05
医药热情还能持续多久?
尽管市场依然有一些谨慎情绪,但医药的复苏似乎正在走向更多、更广的蓝海区。
一方面,基于创新药较为强韧的核心投资逻辑和业绩弹性,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这个板块的业绩实现有望持续。
郑宁就坚定认为,这一轮创新药的股价表现是分子端盈利驱动的(即基本面复苏为主要动能), 这几年就可能看到创新药板块的利润爆发,因此预计这一轮行情的持续性会比较强。
另一方面,从创新药的核心理念出发,不少观点认为,创新药的景气回升有望扩散到医疗等各个领域。
过去一年多实现净值企底翻倍的中欧医疗创新基金在季报中认为,国内企业在创新药领域尤其是ADC、双抗、多肽的竞争力逐步获得全球认可,后续仍有多个品种存在海外授权预期。消费医疗板块的结构性机会有望延续。家用医疗设备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需求将稳步增长。医疗设备板块复苏趋势有望延续。
张韡认为创新药将是医药行业未来几年最重要的主线。随着医药行业监管进入常态化,国内医疗需求和医疗行为逐渐修复,2025年产品型企业将迎来恢复性增长。同时,各项支持创新药行业发展的政策也会持续推出落地,支付端、准入端、投融资端均有望看到显著改善。医药行业未来2-3年会持续展现出较好的抗周期性和科技属性。
而医药行业的突破或许正在制造主动权益基金业绩复苏的“先声”,这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