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际政治舞台上发生了一件引人瞩目的事件:欧洲国家终于对于美国的要求说了“不”。这一重大变化发生在2023年6月的加拿大七国集团(G7)峰会上。当时,来自欧洲的相关领导人在热议美国参议员格雷厄姆提出的对俄罗斯能源买家的次级关税法案时,突如其来的贝森特插入了讨论,提出了一个引发深思的问题:“在座的各位,是否愿意对中国也征收200%的关税?”
在过去的时间里,当美国提出类似的提案时,欧洲国家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选择妥协或者附和。然而,这一次却截然不同,会议现场异常安静,反响出人意料。各国领导人纷纷低下头,选择以沉默回应贝森特的问题,显示出对这项提议的强烈拒绝。这种以往无法展现的态度无疑让贝森特尴尬不已,毕竟他本期望利用盟友的力量来施压中国。后来,在公开场合中,贝森特的脸色愈发紧绷,隐约流露出一丝愤怒与不满,情绪几乎难以掩饰。
美国为何如此急于拉拢欧洲一起对抗中国,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一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美国目前面临许多经济问题,包括制造业的空心化和就业市场的疲软,民众的不满情绪高涨。为了避免接受责备,政客们将问题归咎于中国,称“是中国抢走了我们的工作机会”,因此通过加征关税来表现“对华强硬”仿佛成了一种可行的政治表演。其次,打压中国的发展也是美国的另一目的。近年来,中国经济平稳增长,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让美国“老大哥”的地位感到受到威胁。于是,美国借助高关税来抬高中国商品价格,试图削弱其竞争力。然而,他们未曾料到这次欧洲竟然选择背离,毫不犹豫地拒绝站在美国这一边。
欧洲这次的坚定态度并非因突如其来的“醒悟”,而是更深层次的利益考量。中国是欧洲许多行业至关重要的贸易伙伴,特别是在汽车领域,超过10%的出口依赖于中国市场。此外,像机械、化工等行业,欧洲对中国的出口额在国际上常年位居前列。如果真乖乖听从美国的提议,实施对中国高达200%的关税,欧洲的企业必定会遭受到严重打击。更重要的是,经过几次因单边制裁而产生的反作用,欧洲国家逐渐开始意识到,跟随美国对抗中国只会损害自身经济利益,同时也影响了国际合作的形象。正是基于这两方面的综合考虑,欧洲最终走出了以往不敢迈出的步伐。
实际上,中国早已预见到这一切。美国一贯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并将其视为打压他国的工具,这样的操作并非首次。面对如此情况,中国始终保持警惕,并早已做好了应对准备。例如,中国积极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增强经济的韧性,以便在外部压力来临之际依然能够屹立不倒。同时,中国还一直在推动对外贸易的多元化,与更多国家深化合作。这种策略使得中国仿佛构建起一张“防护网”,有效应对外部的各种压力。美国此前以关税对中国进行威胁,未能对中国经济造成实质性伤害。而如今,欧洲的态度转变令美国围堵中国的计划基本上沦为空谈。
欧洲在这次事件中的“突破”不仅让美国财长感到愤怒,更为国际关系带来了新的信号:在全球化时代,各国的利益已经深度绑定,没人愿意再为美国的霸权付出代价。美国试图拉拢盟友一同对抗中国的策略显然在逐渐失效。而与之相对,中国坚持的互利共赢与多边合作的路线正在获得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展望未来,随着更多国家认清自身利益,摆脱霸权主义的束缚,国际格局有可能向更为公平和多元的方向发展。这不仅是中国的预判,也是国际关系的大势所趋。如果美国继续只依赖以威胁和施压为主的老办法,未来恐怕会愈发孤立无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