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CNBC的镜头前毫不遮掩:“印度就是在牟利,他们在转售石油……低价购入俄罗斯石油,加工成成品油后再转售。这种情况在冲突期间突然出现,这是不可接受的。”这话砸在新德里的桌面上,震得印度官员耳朵嗡嗡响。贝森特甚至给这波操作起了个专有名词——“印度式套利”,嘲讽味拉满。
几乎同时,特朗普的关税大棒砸了下来——对印度商品再加征25%关税,叠加原有税率,印度输美商品总税率飙升至惊人的50%。白宫的理由直指俄罗斯:“为应对紧急状态,有必要对直接或间接进口俄罗斯石油的印度征收额外关税。”
印度外交部炸了,连发声明痛斥美国“不公平、不公正且不合理”。他们甩出数据反击:美国自己每年还从俄罗斯买数十亿美元的化肥和铀呢! 更打脸的是,印度官员直接戳破一个关键事实:当初俄乌冲突爆发后全球能源市场动荡,正是美国自己“积极鼓励”印度进口俄油来“稳定市场”的。现在翻脸不认账?
这边印度水深火热,隔壁中国却风景不同。中美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达成协议,再次暂停对彼此商品加征24%的关税,仅保留10%基础税率。当记者尖锐质问贝森特为何不对中国动手时,他一句“情况完全不同”轻飘飘带过,强调中国“没有进行类似印度的套利活动”。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早前的表态此刻更显分量:“中国将根据自身国家利益采取合理的能源保障措施。关税战没有赢家,胁迫施压解决不了问题。” 这底气背后,是中国不可替代的产业链与庞大市场形成的战略纵深——美国零售业协会自己都承认,若对华关税全面恢复,普通美国家庭年支出恐暴增2400美元。特朗普敢对中国掀桌子?代价他付不起。
印度呢?彭博经济研究的数据像盆冷水浇下来:50%关税若持续,印度对美出口可能暴跌60%,近1%的GDP直接悬了。制药和电子若失去豁免,跌幅更可能高达80%!莫迪紧急宣布取消棉花进口关税向美国示好,但华盛顿连贸易代表的访印行程都直接取消。印度棉花关税的“善意信号”,在特朗普的关税铁幕前显得苍白无力。
面对这般窘境,莫迪在新德里喊话要化身“一堵墙”保护印度农民,誓言推进“印度制造”。他的支持者们则愤怒地号召抵制麦当劳、可口可乐、亚马逊和苹果。可情绪化的反美喧嚣,掩盖不了战略层面的被动。澳大利亚“洛伊解读者”网站一语道破: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恰恰验证了印度坚持战略自主的正确性。可惜,莫迪政府在大国间“多边结盟”的走钢丝策略,此刻暴露了其“调节变量”的本质——成了各方随意拿捏的棋子。
美国财长一句大实话,撕开了国际政治博弈的残酷底牌:大国博弈场,实力才是不败的硬通货。 印度的愤怒与破防,莫迪那句“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豪言与现实困境的碰撞,都是这堂课昂贵的学费。而对中国“网开一面”的背后,哪里是什么善意?那是华盛顿面对14亿人市场的产业链和不可替代性,不得不低头的清醒算计。
印度棉花关税的临时“松绑”换不来美国的关税豁免,莫迪支持者对美国品牌的抵制也难改贸易逆差。当特朗普轻蔑地宣称“即使印度经济崩溃我也不在乎”时,新德里该明白了——大国棋局里,靠“墙头草”的投机换不来尊重,自己手里有硬牌,桌上才有话语权。这场关税风波对印度而言,该是猛醒的闹钟,不是赌气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