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线下演出市场持续火爆。演唱会、音乐节、话剧、戏剧等各类演出数量呈井喷态势,其衍生出的消费场景也不断丰富。
从演出前粉丝群体专门准备的明星物料、观演行头,到演出后的打卡留念仪式,观演人群对线下演出体验的需求升级也解锁了越来越多的细分消费市场,成为激活消费的新动能。
摆摊经济:一边追星一边赚钱
2025 年暑期,线下演出市场热度一路飙升,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7 月演出市场总票房超 34 亿,同比增长近 6 成,直追电影市场规模。在这股热潮的带动下,场馆周边的商业生态也随之活跃,一种围绕数万观众即时需求形成的摆摊经济,正悄然融入演出经济的整体生态,成为消费市场中一个颇具特色的存在。
每逢演唱会,往往演出尚未开演,场馆周边各种流动摊位就已热闹展开。一场热门演出往往能吸引数万人参与,这些观众从城市各个角落甚至周边城市汇聚到场馆周边,在入场前的等待和散场后的疏导过程中,形成了两个明显的消费高峰时段。正是这种短时间内高度集中的人流,为摆摊生意创造了天然的市场空间,让各类商品有了精准触达目标客群的机会。
与固定商铺相比,摆摊的启动成本相对较低,摊主通常只需准备少量的商品库存和简单的经营设备,就能快速开启生意。同时,由于演出场次明确、消费需求集中,摆摊的回报周期极短,单场演出就能看到实际收益。
* 图片来源:小红书截图
聚焦观众的即时需求,是这些摊位能够快速打开市场的关键所在。比如,夏季的演唱会场馆外,排队人群对冰镇饮品的渴望几乎是共通的;对于需要长时间等待入场的观众来说,便携小吃成了高频选择;至于折叠坐垫、便携雨衣、手机支架这类实用物品,更是精准解决了观演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
在满足实用需求之外,部分摊主还敏锐地捕捉到了观众的情感需求,他们会结合演出主题设计的特色商品,进一步丰富摆摊产品。比如印有艺人名字和元素的应援扇、迷你手幅等低成本纪念物,虽然制作简单,但对观众而言,这些小物件更能增强参与感和仪式感。
情感驱动下的消费需求,使得这类特色商品往往供不应求,也让许多小摊位能在单场演出中实现可观的流水。社交媒体上,不少分享演唱会摆摊经验的帖子中提到摆摊日入四位数的经历。
总体来看,演唱会周边的摆摊经济凭借对观众需求的精准把握和灵活的经营方式,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商业价值。它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便利,丰富了观演体验,也为创业者开辟了一条新的变现路径。
需要提醒的是,不少线下摆摊的商品本身缺乏差异性,当摆摊的商家越来越多,市场竞争也会面临高度同质化的挑战。这意味着商家需要在产品创新上与时俱进,同时也承担更多的经营风险。
商场歌友会:从流量到留量
社交媒体的裂变式传播与文娱产业的爆发式增长,正推动粉丝经济从亚文化圈层走向消费市场的中央舞台。曾经局限于线上打榜、线下应援的粉丝行为,如今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动力,而商圈与购物中心则敏锐地抓住了这一趋势,通过主动策划粉丝向活动,将 " 偶像流量 " 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客流与销售额,构建出一种新型的商业生态。
这种经济形态的核心,在于精准捕捉粉丝群体的情感消费需求。对粉丝而言,与偶像相关的活动不仅是一次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更是情感认同的外在表达。商圈正是利用了这种情感联结,通过艺人歌友会、专辑签售会、粉丝见面会等活动,为粉丝创造了稀缺的互动场景。这种场景的稀缺性,使得粉丝愿意为此付出额外成本,而这恰恰成为商业体引流的关键点。
* 南昌 T16 购物中心供图
惊蛰研究所在《商场追星记:圈明星的粉,做自己的生意》中曾提到,为了将活动流量有效转化为消费行为,商业体往往会采取低门槛策略,先做大流量,再为商户带来转化。比如牵头联动场内商户,共同让利推出粉丝专属套餐或折扣,同时通过赠送明星小型周边礼增加会员转化,使得粉丝经济的商业价值得到最大化释放。
这种模式的优势显而易见。首先,粉丝活动能在短时间内为商业体带来大量精准客流,而对偶像的持续关注,也会让粉丝群体更频繁地光顾举办相关活动的商圈。此外,这种模式还能增强商业体的年轻化与时尚感标签,吸引更多年轻消费群体,从而优化客群结构。
然而,商场与粉丝群体的深度绑定也面临着一些潜在挑战:例如过度商业化会引发粉丝反感,过度依赖粉丝经济也可能导致商业体对非粉丝客群的忽视,长此以往导致客群结构单一化,削弱商圈的综合竞争力。
对线下商业体而言,关键在于找到情感价值与商业利益的平衡点。既要尊重粉丝的情感需求,避免过度消费偶像 IP;又要通过合理的运营设计,将粉丝流量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收益。只有这样,粉丝经济才能真正成为商业体增长的长效动力,而非昙花一现的流量泡沫。
长远来看,粉丝经济与商业体的结合是消费市场升级的必然结果。它不仅体现了情感消费在当代商业中的重要性,也展现了商业体运营对细分客群需求的精准把握。随着文娱产业的持续发展和粉丝经济的不断成熟,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创新模式,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核心逻辑始终是围绕情感需求构建消费场景,让粉丝在满足情感认同的同时,享受更优质的消费体验。
约妆:线上预约,线下服务
如今,粉丝对演唱会的期待早已超越音乐本身,演变成一场包含情感表达的综合体验。精心设计的妆容是参与这场仪式的必要装备,用偶像应援色打造的眼妆、印着专属符号的脸部贴纸,甚至是呼应舞台风格的发型设计,都成为粉丝群体内的 " 社交货币 "。这种将自我表达融入消费的需求,让化妆服务从日常场景延伸至演唱会这一特殊场域,催生出兼具临时性和高用户黏性的消费市场。
惊蛰研究所观察到,在小红书等平台上,演唱会约妆的相关笔记大多遵循着相似的获客逻辑:展示过往妆容案例、标注价格区间、预留预约通道。随着演出日期临近,评论区便会涌现大量询问档期的留言。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服务业的地域局限,让化妆师能在演出前就锁定潜在客户,也让粉丝能提前筛选符合预期的服务,实现供需两端的高效匹配。
消费场景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独特的运行规律。从时间维度看,消费者需求高度集中在演出前的 2-3 小时,化妆师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高密度服务,这对技术熟练度和流程效率提出极高要求。从消费决策看,现场氛围会进一步刺激消费,当看到周围人都以精致造型亮相时,原本犹豫的观众很容易加入消费队列,形成群体感染效应。
当然,这种高度依赖特定场景的业态也面临着天然局限。演出市场的波动直接影响业务稳定性,化妆师需要不断追逐不同城市的演出档期以维持收入。线上引流的有效性也受制于平台算法变化,一旦内容曝光率下降,客源便会急剧减少。更现实的问题在于服务标准化的缺失,妆容效果与预期不符、使用劣质化妆品等纠纷,不仅影响单次交易,更可能摧毁积累的口碑。
随着演唱会经济持续升温,约妆服务正在从边缘业态向专业化发展。一些化妆师开始形成个人品牌或专业工作室,通过稳定的风格和服务质量积累回头客。这种演变背后,既需要抓住演出带来的瞬时流量,又要在流动中建立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对于整个消费市场而言,演唱会约妆业态的兴起,也为理解年轻群体的情感消费偏好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约拍跟拍:记录精彩每一帧
线下演出市场的持续火爆,不仅点燃了观众的参与热情,更催生了 " 记录现场 " 的需求。对大多数人而言,一场期待已久的演唱会或音乐节,既是情感体验的载体,也是值得长久留存的记忆。
然而,记录现场的需求与实现成本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专业摄影器材价格高昂,日常使用率却极低,自费购买显然不划算;而手机拍摄又难以应对演出场地复杂的光线变化、远距离拍摄的画质损耗等问题。这种消费痛点,正推动着跟拍约拍服务与专业设备租赁市场的兴起。
消费痛点背后的市场空白,让不少人看到了商机。有人带着专业相机在演出场馆外招揽生意,也有人专门收集各种适合拍演出的镜头、相机,做成租赁套餐,供观众临时使用。花几百块请人跟拍或者租个装备,就能得到远超手机拍摄的效果,在不少人眼里都是一笔很划算的交易。
从服务者的角度看,约拍和器材租赁生意的启动门槛不算高。有摄影基础的人,买一套二手专业设备就能接单;手里有闲置器材的,挂到平台上出租就能赚钱。演出多的时候忙不过来,没演出的时候也不用守着店面,时间灵活,成本压力小。这种轻资产的模式,吸引了不少人试水,也让市场很快热闹起来。
更有意思的是,约拍和器材租赁服务也在悄悄改变人们观看演出的方式。过去在演唱会现场,因为设备限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素材拍摄上,影响了整体的观演体验。如今跟拍和专业设备租赁,让记录演出现场本身成为了一种难忘的经历,也让观演体验得到提升。
当然,由于约拍和器材租赁服务目前仍然以大量零散服务为主,因此要长久发展还需要解决行业标准化的问题。比如跟拍服务如何定价才合理?设备租赁的押金和保险如何收取才公平?这些问题都需要形成行业默契后才能解决。
住宿:抢完门票抢酒店
当一场大型演出的门票开售即告罄,其经济辐射效应也立即显现。跨区域观演人群的集中涌入,直接刺激了场馆周边住宿需求的增长。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3-2024 年中国演唱会行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观众参与演唱会过程中产生的额外消费有 61.3% 都集中在住宿上。这种短期、高强度的需求冲击,正在推动住宿市场形成独特的演出经济模式。
场馆周边的酒店与民宿之所以能成为观众的首选,核心在于 " 交通便利性 " 的优势。此外,惊蛰研究所还了解到,部分酒店会通过精准运营,提前宣传突出区位优势,优化 OTA 信息标签,通过打造演唱会主题场景、提供穿梭巴士和应援礼品等特色服务,契合了观众的社交传播与沉浸式体验需求,进一步提升了吸引力,使得这些酒店在演唱会期间更易出现一房难求的情况。
* 图片来源:OTA 平台截图
当需求远超供给,住宿价格上涨便成为常态。不久前,周杰伦演唱会官宣 9 月 26 日至 28 日在武汉体育中心主体育场连开 3 天后,团购平台就显示,场馆周边多个酒店、多个房型已订完。距离武汉体育中心仅 390 米的雅斯特酒店,平日价格维持在 200-300 元的常规区间,但在这次演唱会期间房价却飙升至 1100 元。
这种价格剧烈波动并非个例。大多数情况下,演唱会期间周边 3 公里范围内的酒店出现 3 倍 -5 倍的价格上浮已是普遍现象,且大部分基础房型在演出前一个半月就会被预订一空。不过,对消费者而言,只要价格涨幅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为了获得便利的观演体验,往往愿意支付这部分溢价,这种供需双方的默契,也是造成酒店短期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
从更深层来看,演出对住宿消费的拉动也在推动周边住宿市场的结构性升级,过去依赖常规客流的酒店与民宿,如今也开始针对观演群体的特质优化服务。比如延长退房时间以适应演出散场较晚的特点,增加客房的插座接口满足多设备充电的需求。甚至有酒店专门组织培训,让员工了解演出信息或是粉丝群体偏好,以便提供更贴心的指引。
这些服务细节的升级不仅能提升酒店在演出旺季的竞争力,也能在日常经营中形成差异化优势,吸引更多对服务品质有要求的客源。随着演出市场的持续升温,住宿消费作为其重要的衍生业态,或许未来会出现更多与演出主题深度融合的特色住宿产品,让住宿本身也成为观演体验的一部分。
餐饮:演唱会后的狂欢
大型演出的影响力,对餐饮消费的带动作用也十分明显。当不同地方的观众聚集到一座新的城市,产生的不只是一日三餐的基础用餐需求,还有品尝当地美食,演出结束后与粉丝、同好聚餐的特殊场景需求。这些新场景核心需求,也在让当地餐饮品牌的服务方式和经营思路发生改变。
具体来看,由于演出开始的时间是固定的,所以吃饭时间往往就集中在散场前后的几个小时,加上大部分观众也不想为了吃饭跑太远,一般会选在离场馆几公里以内的地方。这种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让场馆周边的餐饮店铺成了热门去处,短时间用餐人数会比平时多好几倍。
在吸引顾客的竞争中,餐饮店家们的服务创新分不同层次。基础一点的是优化流程,比如推出线上点单、精简菜单、标准化制作等方式,让店里能接待更多客人;更进一步的,则是把服务延伸到场馆周边。比如今年林俊杰在北京举办的「JJ20FINALLAP」世界巡回演唱会期间,海底捞、巴奴毛肚火锅、炙子烤肉等餐饮商家等纷纷蹲守在演唱会场馆外设点招揽客人,把潜在的吃饭需求转化为实际的消费。
* 社交媒体上粉丝自发组团就餐的帖子(图片来源:小红书截图)
从粉丝群体的消费习惯来看,演出后的 " 宵夜 " 环节已经不只是为了吃饱,而是更多地满足情感上的需求。对于核心粉丝群体来说,吃饭的餐厅成了延续看演出仪式感的地方,大家在这里和同好交流,或者通过一些形式表达自己的喜好。店家们也抓住这一点,在店里加入演出相关的元素,比如带有艺人形象的产品、应援主题的装修、送点有纪念意义的小礼物等,让吃饭这件事有了更多情感价值。
不过要注意的是,这种跟着演出走的餐饮生意,也会受到演出淡旺季差异的影响。如演唱会淡季期间,客人就会明显减少。但总的来说,演出经济给餐饮行业带来的不只是短期的收入增长,更推动了服务场景化、经营灵活化和决策数据化的升级,让餐饮从一个单独的消费环节变成了文化体验的一部分,在带动夜间经济和文化消费方面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明星周边:IP 的价值延伸
曾经,荧光棒、手幅、灯牌等标志性物品是粉丝表达支持的主要载体,它们更多承载着现场应援的功能,退场后便可能被束之高阁。而如今,周边产品已从单一的纪念意义升级为消费 + 体验的双重载体,不仅丰富了粉丝的消费选择,更重塑了演唱会经济的盈利结构与情感连接方式。
这种转变,在实体快闪店的运营中得到了生动体现。惊蛰研究所观察到,实体快闪店为周边消费注入了更强烈的体验感。这些开设在商圈或场馆附近的限时店铺通常会精心设计互动场景,将艺人等身立牌、主题打卡墙、沉浸式音效装置等元素加入进来,让购物过程变成一场小型粉丝聚会。这种体验本身就构成了消费的一部分。
除了强化体验感,快闪店的运营策略还巧妙利用了粉丝的消费心理。快闪店的 " 限时限量 " 更强化了稀缺感,刺激粉丝在短时间内做出消费决策,形成集中的购买热潮,而这种热度又会通过社交平台进一步扩散,吸引更多潜在消费者。
* 图片来源:网易云音乐公众号
周边产品的迭代升级,本质上是对演唱会 IP 价值的深度挖掘与释放,传统演唱会的收入主要依赖门票销售,周边更多是附加品;而现在,周边已成为独立的盈利增长点,其设计、销售、传播的全链条都被纳入 IP 运营体系。
通过一系列创新运营手段,演唱会 IP 的商业价值得到了极大延伸。比如通过实用型产品延伸 IP 的生命周期,借助快闪店创造线下流量入口,使得演唱会 IP 的商业价值不再局限于演出当天,而是渗透到粉丝的日常生活与社交场景中。这种运营模式不仅提升了 IP 的变现能力,更通过持续的消费互动增强了粉丝黏性。
往更深层来说,周边消费正在重塑粉丝与偶像、粉丝与品牌之间的关系。当周边从应援工具变成日常用品,粉丝对偶像的情感投射便有了更稳定的载体,这种连接比单纯的现场应援更持久;而品牌通过联名周边进入粉丝圈层,能借助偶像的影响力快速建立情感连接,实现精准营销。
随着演唱会经济的持续繁荣,周边消费的形态还在不断创新,当周边既能满足日常所需,又能承载记忆,还能成为社交货币时,它所创造的价值,早已超越了产品本身,成为演唱会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演出+文旅:行走的 GMV
当一场期待已久的演出撞上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两种消费场景的碰撞正催生出全新的商业可能。如今,越来越多的观众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观演体验,而是将看演出与城市漫游结合,让一场演唱会或音乐节成为探索一座城市的契机。这种 " 演出 + 旅游 " 的消费模式,正在推动着文旅行业与演出经济的深度融合,形成独特的消费生态。
" 演出 + 旅游 " 的流行,本质上是情感需求与体验消费的双重驱动。对观众而言,跨城观演本身就带有仪式感,而将其延伸为短途旅行,能让这份仪式感更饱满:在陌生的城市里,看完演出后逛逛老街、打卡地标,既能延续观演的兴奋,又能收获全新的旅游记忆。
观众的这种消费心理让演出成为串联吃、住、行、游、购的核心线索,带动着一系列衍生消费的自然发生。对许多年轻人来说," 为一场演出赴一座城 " 已成为新的旅行动机,演出门票甚至比景点门票更能决定目的地的选择。
* 图片来源:惊蛰研究所摄
惊蛰研究所在《毕业季也是消费季,这八大 " 暑期经济 " 火了》中曾提到,面对新型旅游趋势,多地政府积极布局,通过筹办大型演艺活动吸引游客,打造城市品牌,带动文旅消费。例如像内蒙古文旅集团就 8 月 15 日在包头举办的演唱会推出了相关举措,购票者凭票根在 2025 年 8 月 25 日前可免费游览南海湿地公园、银肯塔拉沙漠景区、呼和浩特野生动物园、包头石门风景区四大景点一次,红石崖国家生态公园还将提供门票五折优惠。类似的这种设计既降低了观众的决策成本,又让城市的文旅资源借助演出的流量获得更多曝光。
不仅如此 " 演出 + 旅游 " 还打破了传统文旅消费限制。以往,旅游消费多依赖季节、假期等自然流量,而演出带来的客流具有更强的确定性和时效性,一场大型演出能在特定时段内为城市注入数万外来观众,这些人的集中消费能快速激活当地的商业活力。根据央视财经的报道,今年 3 月,刀郎武汉演唱会期间,带动武汉体育中心周边酒店预订环比增长 4 倍;周杰伦三亚演唱会,岛外观众占比 82%,带动综合消费超 11 亿元。
随着演出市场的边界不断拓展,文旅消费的内涵也在持续丰富,这让 " 演出 + 旅游 " 的融合趋势愈发深入。这种消费模式所激荡出的能量,或许可以成为城市发展中一股鲜活而持久的生命力。
总结
围绕线下演出衍生出的消费场景不仅是演出经济的重要补充,更折射出当代消费市场中 " 体验至上 "" 情感驱动 " 的鲜明特征,将瞬时的演出流量转化为持续的商业价值。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市场的持续升温,这些衍生消费还将不断迭代升级,催生出更多跨界融合的新形态,这种良性互动既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也为消费市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让演出经济真正成为激活内需、拉动增长的重要力量。
来源:惊蛰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