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安得智联向港交所递交了IPO申请。这家出身美的体系、年营收超180亿的“链主物流部”,终于想跳出甲方的订单池,走向资本市场的独立评估台。
安得智联独立上市这件事,对其自身来说是一场机会与风险并存的转型试验;而对整个合同物流行业而言,则可能是一次结构性认知的扰动与商业范式的升级信号。
这条从“企业物流”到“物流企业”的路,京东物流走过——仓网自建、系统输出、客户外拓,一路伴随高投入、高期待与高不确定。安得能复制吗?
在估值偏低的港股市场,在利润率不高的合同物流赛道,安得要讲的故事,不只是“我很能干”,而是“我能服务更多人,能挣更稳的钱,还能搭平台”。
这篇文章写给每一个想从甲方体系里跑出来,自己干点大的供应链人。
全文共:3081字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安得智联建立端到端全链路数智化的物流运营迭代能 力
安得为客户提供从原料至成品的生产精益物流,线上线下一盘货,To b/C一体化,仓干配一体化及送装一体化服务的系统解决方案,协助企业推动渠道变革与供应链效率优 化,提升竞争优势,助力客户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物流行业有两种上市故事。一种由互联网流量孵化而来,例如京东物流;另一种则由制造型企业的内部体系演变而来,例如安得智联。
它们的路径不同,起点不同,野心也不一样。
京东物流在2021年成功赴港上市,用“六大网络”+“供应链科技”+“京东系独立化”的故事获得了市场认可。四年后,安得智联递交了自己的港股IPO申请。这家由美的集团内部物流体系演化而来的公司,收入超180亿,仓网遍布全国,也有自研系统ALT、独特的“送装一体”服务。
问题来了:它能否讲出一个资本市场听得懂、行业人士有共鸣的“物流企业”故事?
或者更直接地说——安得智联能从京东物流身上学到什么?
1
他们都不是传统物流,但谁更像平台?
先来看看两家公司被定义的方式:
京东物流自称是“技术驱动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与物流服务提供商”,强调的是服务广度、平台开放性与全链路能力;
安得智联则定位为“一体化供应链解决方案商”,侧重产业链履约能力,尤其是在家电、家居、快消等领域的端到端执行与服务。
这两者的共同点,是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物流公司。
但不同点也很明显:
维度 |
京东物流 |
安得智联 |
---|---|---|
起点 |
电商平台配送 |
制造企业物流部 |
主战场 |
B2C(快递、仓配) |
B2B(生产物流、统配、送装) |
运营方式 |
自建+外包混合,重网络 |
仓配自营+运力外包,重系统 |
客户结构 |
电商商家为主,非京东客户占比过半 |
美的为最大客户,占收入近半 |
如果说京东物流的故事是“我不再只服务京东,而是服务全社会”,那安得的故事是“我不再只服务美的,而是也想服务更多品牌客户”。
这个从“服务母公司”到“服务全行业”的过程,听上去熟悉,却远不轻松。
2
链主不是爹,但不是爹也不能不管饭
安得的问题在于,它不是独生子女。
它是链主企业的“长子”,责任很大,家族绑定很深。
招股书显示,2024年度,安得的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超过52%,其中美的一家就独占41.1%。
其物流场景、信息系统、运营流程、乃至技术平台ALT,很多都围绕美的集团的生产节奏与交付体系构建。
这让人想起京东物流早期的成长轨迹:同样是依托于集团内部订单起步;同样是为满足高要求服务标准而自建网络;也同样在早期为集团承担了大量亏损。
但京东物流后来做了三件事:
切割独立财务报表:明确独立运营边界;
对外服务扩张:迅速推进非京东客户增长;
输出平台能力:将系统能力(如青龙系统)商品化、对外SaaS化。
安得目前也做了第一步,有法人独立、有自己账本;但第二步和第三步,还处在初期。
说得直白点:链主不是你爸,但要变现之前你还得靠他给饭吃。
3
ALT不是平台,送装一体能成锚?
在所有招股书章节中,安得提到最多的两个关键词是:ALT(安链通)平台和 送装一体。
ALT平台是什么?
它是安得自研的供应链数字中台,主打订单协同、运力调度、仓网优化等能力,声称“跨21个子行业沉淀履约数据”。
听起来像是一个可输出的“物流操作系统”,但目前看,它更像是“给自己人用的”。
不像京东物流的青龙系统已经对外服务商家,ALT更多是围绕美的体系内部进行任务优化。
要把ALT卖出去,安得还要回答:它能适配别的行业吗?它的算法够通用吗?它能支持成百上千的客户并发吗?
那“送装一体”呢?
这倒是安得的杀手锏。它把物流的“最后一公里”延伸成“最后一米”——洗衣机、冰箱、空调,不光送到门口,还要搬进屋里、装好调好、试运行、签字、移走旧机、顺便给客户讲解一下怎么用。
这个服务听起来不像物流,更像半个售后工程师。但正是这类高触点、高壁垒服务,带来了明显的利润支撑:
送装一体业务的毛利率高达14.8%,远超一盘货(约6.7%)与生产物流(6.9%);
服务密度决定了客户粘性,不容易被替换;
消费体验也越来越倾向“全流程交付”,这是安得独特价值之一。
从估值锚角度讲,如果ALT暂时讲不动,送装可能是一个资本市场能听懂的故事。
4
赚钱的样子不性感,但稳
安得的财务表现不惊艳,但稳定:
2022年营收141.7亿,2024年升至186.6亿;
净利润则从2.15亿增长至3.8亿;
毛利率稳定在7.3%左右,净利率≈2%;
经营性现金流连年正向;
负债以流动性为主,应收账款增长但周转天数基本稳定。
这个结构,怎么说呢?
像一位中年物流人,养家糊口不成问题,但存款不多,买房要靠分期。
资本市场喜欢爆发性故事,而安得呈现的,是一种“工业体系里的财务理性”:有毛利、有客户、有执行,但成长靠人,估值靠讲。
如果它不补出一个“技术平台”或“新客户爆发”的高增长点,港股投资人很容易把它当成另一个利润薄、竞争重的合同物流公司。
5
那,安得能学京东物流什么?
安得不能学什么:
不能学“靠电商平台自然引流”的打法;
不能学“烧钱换规模”的快递战术;
不能学“拿GMV撑估值”的平台打法。
讲故事的方式——
京东讲“供应链科技”,安得可以讲“深触点服务+数字化执行中台”。
对外客户结构的拓展策略——
京东在2017年后快速提升非京东收入占比,安得也需要将“美的依赖度”从40%拉到30%甚至更低。
将系统能力商品化的路径——
不管是TMS/WMS/SaaS工具,ALT能否变成可售卖、可服务的产品,而非只为内部降本,这一点将决定安得估值上限。
品牌社会化路径——
6
安得走不出京东那条路,也没必要
不是每个物流公司都要做快递平台;
不是每个科技系统都要输出SaaS;
不是每个估值模型都要指望故事比利润更大。
安得可以不做下一个京东,但它得做成“可持续独立的安得”。
如果它能通过上市完成以下三件事:
降低客户集中度;
建立对外系统能力;
那它就不只是一个“链主之子”,而是中国合同物流新一代组织形态的样本。
在安得之前,链主系物流企业多数选择“平台依附+内部结算”模式(如TCL通盈、格力慧远、OPPO佳裕等)。安得若成功上市,意味着链主物流完全市场化、走向资本独立这条路有了可参照样本。
7
不是从哪儿出发,而是你准备去哪儿
京东物流的故事从电商出发,通向科技平台;
安得的故事从制造业出发,通向执行中台。
两条路,都不容易。
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
市场不会因为你是“链主的孩子”就多给你一个估值点,
但它一定会因为你能服务更多客户、讲出更标准的系统能力,而重新认识你是谁。
8月27日,安得智联向港交所递交了IPO申请。这家出身美的体系、年营收超180亿的“链主物流部”,终于想跳出甲方的订单池,走向资本市场的独立评估台。
上一篇:华为轮值董事长最新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