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印“关税风暴”:一次失策的“贸易攻势”如何动摇全球格局
一场突如其来的50%关税,如同一记重锤,打破了国际社会的平静。美国行政令针对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的行为,将关税推至历史高点,其背后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一次高风险的“贸易攻势”。此举不仅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哗然,更在战略层面造成了深刻的动摇。
印度强硬反击,亚洲之行暗藏深意
面对美国的“贸易大棒”,印度总理莫迪并未示弱。传闻中,他数次回绝了美国总统的通话请求,转而将精力投入到一次重要的亚洲之行,先后访问了中国和日本。此次出访的时机和目的地,无疑传递出印度在复杂地缘政治格局中寻求自身定位的战略信号。印度外交部也迅速作出强硬回应,直斥美国的指控“毫无正当理由且不合理”,并强调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莫迪总理更是号召国民支持本土产品,以应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带来的冲击。
“大规模贸易攻势”的代价:盟友的离心与信任的崩塌
前白宫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对特朗普政府的这一政策进行了尖锐的批评,称之为“大规模贸易攻势”,并一针见血地指出,特朗普政府此举无异于“毁掉了美国多年来拉拢印度对抗中国的努力”。他痛心疾首地表示,美国正在盟友眼中变成“巨大的破坏者”和“靠不住的国家”。“美国正在失去国际信任”,沙利文的这番话,道出了国际社会对美国领导力及其政策稳定性日益增长的担忧。
“去风险”与“转向”:全球格局的微妙重塑
这场关税战的涟漪效应远不止于美印双边关系。高达50%的关税波及印度超过55%的对美出口商品,其中纺织、宝石和珠宝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首当其冲,给印度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即便电子产品和制药等关键产品暂时豁免,但长期的贸易影响已不可避免。
沙利文的担忧不无道理,他认为特朗普的举动正在将印度“推向中国的怀抱”。全球民意调查显示,在许多国家,中国的受欢迎程度已悄然超越美国,各国都在私下议论“美国的全球品牌已经冲进马桶了”。国际关系专家更是认为,美印关系可能因此跌回自1998年印度核试验制裁后的最糟糕阶段。这种地缘政治的重塑,还可能波及印度科技专业人员的工作签证以及外包服务等敏感领域。
与此同时,美国对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征收的近60%关税,也让这些国家对美国经济政策的稳定性产生了深深的疑虑。中国则趁势扩大合作,被许多国家视为更可靠的伙伴。沙利文对此也深有体会,他回忆起自己任职期间最自豪的成就便是通过与中国频繁对话避免冲突升级,并强调中美必须学会长期处于“可控竞争”状态,因为“中国不会像苏联一样崩溃”。
战略自主的印度:寻求多元伙伴,抵御单边主义
印度一向奉行“战略自主”的外交政策,不愿依赖任何大国。莫迪总理应邀访问中国参加上合组织天津峰会,便彰显了印度在多边外交中微妙的战略考量。此次峰会据称是上合组织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也为印度提供了与其他区域大国深化合作的契机。
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政府此前的行为,例如撕毁拜登时期的政策框架,疏远欧洲盟友,甚至公开偏袒俄罗斯,都加剧了国际社会对美国政策连续性和可靠性的质疑。特朗普政府中多名对华鹰派人物(如“反华急先锋”卢比奥)的任命,也预示着其可能对华采取更强硬立场。然而,沙利文却倡导中美共存,认为美国以前试图改变中国的政策努力并未成功,也不会成功,美国需要接受中国现在的样子。
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更是直言不讳地对美国的领导地位提出质疑,表示印度追求“公平且具代表性的世界秩序,不被少数几个国家所主导”。这一立场与印度政府一贯奉行的战略自主政策高度契合。
“去美元化”与区域金融合作的新动向
美国对印度施加高关税,不仅推高了美国国内的商品价格,加剧了通胀压力——印度是美国药品、农产品和部分化工品的重要来源地。沙利文直言特朗普对中国加征关税的策略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原本想孤立中国,结果反而让更多国家转向中国的“魅力攻势”,而中国则“坐着看戏就行”。
分析人士认为,印度可能因此加快与俄罗斯、中国、海湾国家在能源和本币结算上的合作,这将进一步推动“去美元化”与区域金融合作的步伐。即使印度短期反制措施有限,也可能在多边场合持续顶撞美国。
《法兰克福汇报》指出,在印度看来,美中两国的靠近已成为一场“噩梦”。印度人深切意识到美国总统的反复无常,因此正在积极扩展多元外交渠道,与欧盟等其他行为体建立联系,以期在变幻莫测的国际舞台上,为自身争取更稳健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结论:一次失策的“贸易攻势”的深远影响
美国对印度突然加征50%的关税,不仅是贸易政策上的一个失误,更是一次深刻的地缘战略性失策。它不仅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加剧了国际社会对美国领导力及政策稳定性的不信任,加速了全球力量格局的微妙重塑。印度寻求战略自主,拥抱多元外交,中国则在旁观中巩固其日益增强的国际影响力,而美国,则可能因此次“大规模贸易攻势”而付出失去盟友信任的沉重代价。这场“关税风暴”的余波,或许才刚刚开始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