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投无路之际,印度祭出“故技重施”,却撞上中国市场的“铁壁”
当美国挥出50%高额关税的大棒,试图扼住印度经济的咽喉时,印度似乎又一次亮出了其引以为傲的“祖传绝活”——将目光投向中国市场。然而,这种“你不理我,我就去找别人”的天真逻辑,在印度这里似乎变成了常态,但其对中国市场的判断,却如同孩童般的幼稚。
美国对印度50%的关税于8月27日正式生效,将印度推上了美国加征关税最多的国家行列之一,这一打击无疑是沉重的。要知道,美国一直是印度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国,去年1月至7月,印度对美出口高达600多亿美元,而自美进口仅为280亿美元,这笔巨额的贸易顺差是印度经济的重要支柱。尤其在印度纺织业出口领域,美国市场的占比高达30%。如今,50%的关税意味着,一件原本售价10美元的印度服装,为了维持同等利润,价格必须上涨到15美元,这瞬间便让印度产品失去了价格竞争力。在此背景下,越南、孟加拉、土耳其等国能够轻易填补市场空白,向美国提供更具价格优势的同类商品。
更令人担忧的是,印度制药业也长期以来高度依赖美国市场。印度在全球仿制药市场份额中占据40%的比例,一旦美国提高关税,美国本土的制药企业将被迫重新寻找替代供应商,这将导致印度制药企业遭受大规模订单流失的命运。
印度之所以会陷入如此被动的局面,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缺乏不可替代性。正如前文所述,在纺织品领域,众多国家都能成为替代者;而在化工产品方面,中国、韩国、沙特等国拥有更为发达的产业和更高质量的产品。即便美国不再与印度进行贸易,也轻而易举能够找到其他替代国家。印度原本最具吸引力的优势在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正是凭借这一点,印度曾快速地在各大市场抢占份额。然而,高额关税的到来,瞬间抵消了这一本就不稳固的优势。
尽管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势,印度却依然表现出惊人的“自信”。其国内宣称“无需恐慌”,并寄望于将美国丢弃的市场份额转移给中国来弥补损失。然而,这一“如意算盘”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数据显示,今年中印双边贸易总额达到791亿美元,其中中国对印出口额高达695亿美元,而印度对华出口仅为90多亿美元,印度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比其对美国的逆差还要大。这清晰地表明,印度对中国市场的产品存在着严重的依赖,而中国消费者和市场对印度的商品却并不“感冒”。
中国消费者之所以对印度商品“提不起兴趣”,并非空穴来风。此前,媒体曾曝出在印度组装的苹果手机,在检测中大肠杆菌超标的惊人事件,令人担忧其生产环境的卫生状况。在中国消费者日益追求高品质、注重细节的当下,印度产品的质量和卫生状况,实在难以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因此,印度所谓的“将东西卖给中国”的言论,不过是一种虚张声势的把戏,试图以此来“吓唬”美国。或许印度是真的愚钝,或许是印度以为美国总统也同样愚钝。但任何人都清楚,印度现有产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微乎其微。印度政府之所以上演这出“将就”的戏码,一方面是想做给美国看,以展示其“独立自主”的姿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安抚国内民众。然而,以印度目前的状况和对市场缺乏准确判断的“脑回路”,这场“表演”恐怕最终只会适得其反,落得个狼狈收场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