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编辑 来科点谱
«——【·前言·】——»
这两年全国房价接连往下掉,过去闭眼买房都能赚的日子早没影了,日子一天天过,大家心里打鼓:房价是不是跌到了头?再过五年这房价又会是啥样?
在过去二十年里,房子几乎就是中国家庭的“财富密码”,尤其在一线城市,买房等于买印钞机。
00年那会儿,北京三环边上的房子才3500块钱一平,过了二十年,同样的地儿,房价直接多了个 “万” 字,不少地段甚至飙到十万一平,那时候买房哪是消费,根本是稳赚不赔的投资,人人都觉得房价能一直往上涨。
可这几年神话的光环开始褪色,朋友230万买的房子,如今挂牌150万都没人搭理,另一位当年花180万,现在市场只值120万,资产缩水的滋味让无数家庭心惊胆战。
房子从过去的财富象征,慢慢变成了压在肩上的负担,其实,这股风向的变化不是突然来的,早在2016、2017年,房地产还在高歌猛进的时候,王健林、孙宏斌这些大佬就开始悄悄收缩。
他们比普通人嗅觉灵敏,已经察觉市场不会再无休止地上涨,与此同时政策的调子也逐渐转变,从早期的刺激需求,到后来频繁调控,再到现在的降首付、降利率,目的不一样了。
仔细看就会发现,现在的政策是为了“托底”,不是让房价回到疯狂的高点,它是为了让真正需要买房自住的人多一个机会,而不是再给炒房客打开投机的后门。
那些曾经靠房子赚钱的人,现在一个个撤场,法拍房都卖不动,这说明楼市的金融泡沫正在被一点点挤掉。
更关键的是,大家心里都明白,还有一只鞋子迟早要落地,那就是房产税,按照目前的节奏,2030年前肯定会推出来,那一天多套房持有者的成本逻辑将彻底改写。
过去二十年房价能往上涨得猛,全靠 “稀缺” 这俩字撑着,土地就那么多,城里资源又都集中着,大伙儿还一个劲往城里挤,房子自然成了抢着要的货,谁买谁赚,可到现在,原来撑着房价的根儿逻辑已经松了。
先看供应,一个触目惊心的数据,全国可能有超过1.1亿套空置房,而城镇家庭人均拥有量已经达到1.5套,意思就是整体上房子已经不缺了,“人少房多”的现实彻底取代了当年的“人多房少”。
过去那种“没房就被挤出城市”的焦虑,正逐渐成为历史,再看需求,这才是更关键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2021年全国净增人口还不到50万,新生儿数量更是连年下滑。
二十年房地产狂飙的发动机正在熄火,这不是暂时的波动,而是长期趋势,未来那么多房子谁来接手,成了摆在全社会面前的难题。
供需逆转最先被冲击的就是开发商,他们正陷在一个尴尬的局里:债务压力和资金链紧绷,逼得他们必须打折卖房回血,可价格一旦跌得太狠,行业就要崩盘。
孙宏斌就说过,房价要是跌三成,大量开发商得倒下,这种两难境地正说明卖方市场的辉煌时代已经结束,所以王健林会断言,未来房地产的竞争关键不在数量,而在品质。
房子已经不是稀缺资源,而是市场上的普通商品,购房者不再像过去那样被动接受,他们开始挑剔,开始用脚投票,只有那些地段好、舒适度高、真正值得住的房子,才能赢得市场青睐。
在中国,房子从来不是单纯的居住空间,它还绑着婚姻、户口、教育,甚至是社会地位,过去谁手里有套房,心里就有了“锚”,才算真正安稳下来。
可这套老观念正在被年轻人逐渐抛开,他们看到父辈为了一套房背了一辈子的贷款和压力,再看看自己,面对动辄几十年的收入比,他们开始反问一句:真的值得吗?
答案越来越多元,很多年轻人宁愿租房也不愿把自己套牢在房贷里,他们更看重自由和流动,把钱花在个人成长和生活体验上,对他们来说,房子不再是“必须品”,而只是生活里的一个选项。
现实也在印证这种转变,过去买到一套房可能意味着阶层跃升,可现在房子价格下跌,流动性极差,很多房子想卖卖不掉,想租租不出去,彻底成了沉没成本。
它作为身份象征和上升通道的功能,正在迅速瓦解,人们对房子的态度也回归理性,不再是盲目地问“买不买”,而是更实际地想“什么房子适合我”,再回到具体数字,比如一套180万买来的房子,五年后还值多少?
答案可能很残酷,在三四线城市,人口流出、产业萎缩,房价减半甚至更惨的情况完全可能出现,即便在一线城市也会出现明显分化,只有核心地段、顶级配套、品质过硬的房子,才有可能真正保值。
行业大佬的看法也很一致,王健林直言,没有哪个国家的房地产能繁荣超过50年,孙宏斌也强调调控是好事,可以让行业回归健康状态,房子的本质就是居住,这才是绕不开的核心。
对普通人来说,未来的确定性已经不在于赌涨,而在于清楚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找到一个适合安身、能带来幸福的“家”,比盲目追逐房价走势更实际,房子终究要回到生活本身。
参考资料
2025-04-27 13:58·河山新闻 5年后,房子是“黄金价”还是“白菜价” 王健林一语惊醒梦中人
2025-05-15 07:44·鹤城晚报 到2030年,房价将是现在4-5倍?真的还是假的?
2023-01-10 07:51·陇南礼县发布 等到五年后,一套100万的房子“值多少钱”?听听内行人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