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硬通货”,今朝“烫手山芋”:茅台价格震荡下的众生相
福田CBD的这家烟酒行,9月10日的早晨,空气中弥漫着一丝不同寻常的沉寂。店主站在货架前,语气中带着掩饰不住的无奈,如同在清点上个季度的损失。“2025年的茅台,现在标价1880元一瓶,”他喃喃道,“2024年的还要1920元。可惜,2025年的没现货,只有旧货。”话语间,仿佛勾勒出一幅经销商“嫌弃”但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图景。
目光穿越时间长河,3月市场上整箱2300元、散瓶2200元的高价仿佛还在昨天,却已成过眼云烟。6月中旬,散瓶价格跌破2000元大关,月底更是跌至1780元。尽管厂家短暂发力,将价格拉回1800元附近,但9月初的价格又悄然下探至1790元,原箱价也仅为1815元。一次次的心理关口被无情击穿,这些数字背后,是经销商们不眠不休的噩梦。
“月亏数十万,真不是夸张。”一位经销商的倾诉道出了行业的普遍困境。价格的剧烈波动,让许多人选择连夜关闭仓库大门,暂停进货,观望成为主旋律。“刚进就跌”,这种近乎市井小店的自保逻辑,如今在庞大的供应链中却异常奏效,连锁反应同步上演,市场弥漫着一种“风声鹤唳”的紧张气氛。
“你会继续囤货吗?”我随口询问一位店主。他摇摇头,补充了一句:“囤了就等于烫手山芋。”这句直白到令人恍惚的话,仿佛将整个行业的低迷心态浓缩成一句市井俚语。另一位供货商在电话中也吐露心声:“销量断崖式下滑,买的人少了,而且买的人越来越精明,货比三家,投资目的性也越来越弱。”整个市场,在表面平静的背后,暗流涌动,危险倍增。
从消费端来看,临近中秋国庆,本应是白酒消费的旺季,无论是礼品需求还是应酬需求,都应助推价格上扬。然而,现实却与预期背道而驰。消费者的态度正在悄然转变:有人开始将茅台视为日常可及的商品,而非高高在上的收藏品。价格的回落,无疑为普通消费者提供了更多入手机会,这对于依赖溢价套利的渠道商而言,却是一记重创。
这场价格震荡背后,有几条清晰的线索值得深思:
首先,行业“去金融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投资炒作的热情正在消退,投资端明显退潮。
其次,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分化。年轻一代和女性消费群体日益理性,不再盲目追逐高价,而是更注重实际价值。
再者,渠道结构也在变革。免税店、线上促销渠道的增多,甚至连原本价格坚挺的免税门店,也纷纷打出大幅折扣标签。例如,我在一家免税集团门店看到,原价6520元的标品降至4950元,原价4680元的则降至3720元。这种力度的促销,无异于将高端酒曾经的神秘感拆解得七零八落。
厂家推出的“保价措施”,曾一度短暂稳住市场局面,然而,这更像是一片无法深入伤口的创可贴。价格的回弹未能获得足够大的交易量支撑,厂家的约束力与市场预期之间产生了错位。厂家能够掌控的是渠道出货和官方指导价,却无法左右下游消费者的心理和囤货逻辑。于是,市场上出现了官方水线之下的暗流涌动。
市场交易量的萎缩,在供应端的小细节中显露无遗。仓库里堆积如山的货品无人问津,经销商的账面库存周期被拉长,资金压力陡然增大。谈判桌上的语气,已从曾经的“抢单”变成了“等价”。这一转变,在账本上显得尤为直观——流动性一旦吃紧,折扣的幅度自然水涨船高。
消费者的表情变化,同样耐人寻味。曾经,购买茅台是为了彰显面子与保值增值;如今,更多人更关心的问题是:“这瓶酒送得值不值得?”“这酒好不好喝?”一句话概括,便是“实用性”开始主导购买决策,而非单纯的投资期待。这一微妙的变化,正在悄然侵蚀着高端酒的溢价基座。
“茅台的品牌力足够硬,短期价格波动不会动摇其长期价值。”业内有人如此安慰自己。然而,这种安慰背后,是市场正在放慢脚步的事实。品牌价值的维系,需要持续注入消费场景和社交货币。如果仅仅依靠过去的辉煌光环,光环终将褪色。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零售端每天都在发生的真实写照。
供需判断的错位,也是导致当前局面的重要原因。部分经销商在价格高点囤积了大量散瓶,期盼价格上涨却未如愿,期盼货品售出却滞销。如今,只能选择低价出清。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试图将手中“烫手山芋”传递出去,这无形中也在挤压着市场的边界。
将目光再次拉回到深圳的这条时间线,9月10日的现场只是一个缩影。3月至9月,整个价格走势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短片:3月是高潮,6月是低谷,随后的反弹仿佛只是短暂的喘息,而9月,价格又如同被推入水中的浮萍,再次沉浮。整个节奏充满了不确定性。关键在于,接下来谁会先“认输”,谁会主动进行仓位调整。市场心理,将直接决定未来几个月的走向。
我私下采访的两位小型经销商,一个选择了“停仓观望”,另一个则决定“清仓优惠”。两人都抱着自保的心态,而非赌博式的市场行为。这场景,颇似棋局中的“弃子”,短期内或许显得惨烈,但从长远来看,却是自我修复的必要阵痛。
这场价格的探底,对不同群体而言,感受迥异。一线小商家资金链脆弱,最容易被拖垮;中间的批发商库存压力最大,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而对于消费者而言,虽然迎来了福利,但也伴随着选择焦虑——一部分人担心“明天会不会更便宜”,另一部分人则害怕“错过当前的好价”。
无需刻意假装拥有远见,只需留下一个悬念:当价格的防线一次次被突破,供应链与消费心态何时才能达成新的平衡点?是再度企稳回升,还是进入漫长的低位震荡?答案或许就隐藏在几个关键因素中:临近节日的销量能否真正填补缺口?厂家的保价措施能否转化为实质性的市场支撑?以及,那些仍在观望的经销商,究竟何时才会选择出手?眼下看来,这一季的答案仍在路上,而深圳货架上的价格,早已悄然揭示了部分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