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保零息可转债创纪录,融资近156亿港元。
文/每日财报 栗佳
继今年6月份中国平安公开发行零息H股可转换债券三个月后,又一家保险巨头宣布发行超百亿港元零息可转债,吸引市场较大关注。
近日,中国太保发布公告称,经集团第十届董事会第十七次会议全票审议通过,公司拟根据一般性授权发行于2030年到期的零息H股可转换债券,拟发行的债券本金总额为155.56亿港元。
此次太保发行的巨额零息可转债,不仅是境内外同时上市国有金融企业的首单境外可转债,也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港元零票息可转债,更是近20年来首单负收益率港元可转债,以及是2025年至今亚太区金融机构板块最大的海外再融资项目。
因此可见,这次公开发行零息可转债对于整个资本市场和中国太保而言,背后的影响力和重要性肯定是不言而喻的。
太保零息可转债创纪录,融资近156亿港元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零息可转债”?其又有何特点?
“零息可转债”其实是债券的一种分类,顾名思义,就是可以转换的债券且是没有利息的,就像是一张未来的“彩票”。当投资者购买此债券后,一旦时机成熟,就能华丽变身为股票,进可攻退可守。
具体而言,零息可转债是以低于面值价格折扣发行的,等到债券到期,债券发行人会按面值给认购投资者兑付,这会是一笔高于之前购买金额的钱,差额就是收益。
举个例子,投资者用700元认购了一张面值1000元的零息可转债,等到债券到期时,就能顺利拿到1000元,中间的300元差额就是投资者获得的“利息”。
虽然这种收益方式不是以传统的结息形式,但好处在于,投资者不用费心每年收到利息然后再去找地方投资,只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等待,一到期,收益自然就来了。
可以这么说,零息可转债对于长线投资者来说非常合适,未来也是极其受益的。长线投资者认购零息可转债相当于拥有了一份较好回报“利息”的公司债券,而在获得收益的同时,又拥有了一份转换的权利,一举两得,如果觉得这家公司的前景不错,手里的可转债就可以在特定条件下变成股票,进一步分享增值。
据悉,此次中国太保发行的港元H股可转债,在零票息前提下,最终实现溢价发行,长线投资者认购比例超过七成,转股溢价率25%。这显然与以上所述的投资者认购零息可转债的核心逻辑相辅相成,充分体现了资本市场对中国太保基本面和中长期发展前景的认可,也进一步丰富了国有金融上市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和投资者群体。
那么,此次发行规模如此巨大的零息可转债,中国太保到底有何意图?以及会对其经营发展带来哪些新变化呢?
在公告中,中国太保称拟将可转换债券发行所得款项净额用于支持保险主业;支持“大康养、人工智能+、国际化”三大战略实施;及补充营运资金等。同时其还进一步表示,在保险行业由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的新发展阶段,本次募资充分展现了中国太保聚焦主责主业,坚定围绕战略重点,坚守价值、坚信长期,开启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路。
值得一提的是,该可转债仅向香港联交所上市规则所定义的“专业投资者”发行。9月10日(交易时段后),中国太保与经办人签署认购协议,经办人告知中国太保,将向不少于六名独立认购人发售债券。
根据公告,本次中国太保发行的可转债可转换为H股,初始转换价为每股H股39.04港元(可予调整)。该价格较中国太保H股2025年9月10日收市价每股32.20港元溢价约21.24%,较公司H股于截至2025年9月10日连续五个交易日平均收市价约每股31.87港元溢价约22.49%。
假设债券按每股H股39.04港元的初始转换价全部转换且不再发行其他股份,则债券将可转换为约3.98亿股转换股份,约占中国太保现有已发行H股数目的14.36%及现有已发行股本总数的4.14%;以及约占公司于债券获全部转换后经发行转换股份扩大后已发行H股数目的12.55%及已发行股本总数的3.98%(假设中国太保股本未因任何原因而发生变动)。
对于中国太保本次零息可转债发行,不少券商和投资机构纷纷给出非常积极的评价。如高盛发布研报称,这是中国太保利用过去12个月股价上涨及低成本融资的机会所进行的股票募集,额外资本可让该公司在资本管理上更具弹性。
东吴非银和国泰海通也持有相同看法,认为本次可转债发行将以低成本方式有效提升中国太保资本实力,支持其战略主业发展。
零息可转债成“香饽饽”,为保险巨头融资新选择
事实上,中国太保并非今年首家发行境外零息可转债的境内上市险企。今年6月,中国平安发行债券本金总额约为117.65亿港元的H股可转债,债券为零息债券,初始转换价为每股H股55.02港元(可予调整)。
和中国太保一样,中国平安也是溢价发行零息可转债。6月4日,中国平安在公告中就表示,该可转换债券的初始转换价为每股H股55.02港元(可予调整),较H股于2025年6月3日在香港联交所所报的收市价每股46.45港元溢价约18.45%。假设债券按每股H股55.02港元的初始转换价全部转换且不再发行其他股份,则债券将可转换为约213831334股转换股份,约占中国平安于公告日期现有已发行H股的2.87%及现有已发行总股本的1.17%。
彼时中国平安发布公告也宣称,将债券发行所得款项净额用于满足集团未来以金融为核心的业务发展需求:补充集团资本;支持集团医疗、养老新战略业务的发展;同时用作一般公司用途。
作为头部险企,中国平安在可转债发行上一直是“先行者”。资料显示,早在2013年,中国平安曾公开发行面值总额260亿元可转换公司债券,期限6年,此次可转债的发行是中国平安上市以来首次在A股市场融资,也是保险公司首例次级可转债融资计划。而后在2024年7月,中国平安又完成发行了35亿美元0.875%利率2029年到期的可转换为中国平安H股股份的债券。
不难看出,作为保险行业领军企业的中国太保与中国平安,选择发行零息可转债的举措蕴含多重战略价值。从企业融资视角观察,这种金融工具在发行阶段无需支付票息,直接削减了财务成本支出,同时规避了传统股权融资可能导致的股权稀释风险,仅当投资者在股价达到或超过预设转换价格时行使转股权,才会触发股权结构的实质性变动;若市场表现不及预期,股价长期徘徊在转换价之下,企业最终仅需按面值偿还本金,形成风险可控的融资闭环。
从投资者决策逻辑分析,机构与个人投资者选择认购零息可转债,其核心驱动力并非短期利息收益,而是基于对两家险企长期经营前景的深度认同与战略信心。通过主动放弃当期固定收益,投资者实质上是在为未来可能实现的股权增值空间进行对价投资——当两家险企股价伴随业绩增长实现突破性上涨时,转股操作将带来远高于债券票息的资本利得回报,这种"以时间换空间"的投资哲学,恰与长线价值投资理念形成深刻共鸣。
市场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截至9月12日收盘,中国平安H股报收57.1港元/股,股票表现优异,H股股价已经高于转股价格,意味着投资者如果转股可以获得相对应收益。
总体来看,中国太保和中国平安的零息可转债,既体现了头部险企对资本结构的精细化管控能力,是足够底气下的一次为自身业务战略长远规划的资本运作,也折射出投资者对优质金融资产的长期配置逻辑,更是对资本市场进一步好转,以及对未来两者股票进一步升值的坚定看好。
增资、发债、配股“三箭齐发”,险企融资步伐提速
审视今年上半年保险业债券发行格局,零息可转债以“破冰者”姿态首开新局,而永续债则凭借持续发力的规模与稳定性,稳立潮头成为“核心支柱”。前者通过零票息设计,实现低成本融资与股权稀释风险的双重优势;后者则以长期存续特性,强化险企资本结构的韧性支撑。二者共同构建起险企多元化融资的立体框架,在低利率周期中凸显出独特的战略适配性。
据同花顺iFind统计数据,截至9月15日,今年共计已有11家险企通过发债补充资本,总规模达496亿元。其中永续债成了险企次级债主流发行品种,共计有8家险企发行了永续债,合计规模达457亿元,已超去年全年水平,永续债发行规模为保险公司所发行各类金融债首位。
头部险企为永续债发行的主力军,今年阳光人寿、工银安盛人寿、太平人寿、平安人寿及泰康人寿五家公司发债规模均超50亿元。其中,平安人寿以130亿元居首,太平人寿(90亿元)、工银安盛人寿(70亿元)、泰康人寿(60亿元)、阳光人寿(50亿元)紧随其后。
此外,另有东方嘉富人寿(原中韩人寿)、财信吉祥人寿和中英人寿这3家中小险企则是选择发行资本补充债,规模分别为14亿、10亿和15亿元。
当然,永续债能够成为险企发债的主流,和它的资本认定属性有密切关系。传统的资本补充债能够补充险企的附属一级资本,提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而永续债则能够补充核心二级资本,提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
除了发债,增加注册资本则是险企补充资本最为常见的方式。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和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信息梳理,今年上半年,已有13家险企发布增资计划或完成增资,增资额度不一。
从增资计划和获批增资的额度来看,今年险企的增资额已超400亿元。其中,平安人寿大手笔拟增资200亿元,占据了半壁江山,其他险企的增资额度为几千万到几十亿不等。
具体来看,中邮保险已增资39.8亿元,中华联合人寿已增资12亿元,鼎和财险拟从46.43亿元增加至60亿元,中信保诚人寿已增资25亿元,复星联合健康拟从6.94亿元增至10.11亿元,汇丰人寿拟从23.14亿元增至26.76亿元,三峡人寿已增资15亿元等。
值得注意的是,配股也是险企另一种创新的融资方式。6月26日,众安在线宣布拟配股增资约39亿港元(约合5亿美元),用于补充资金需求、支撑金融科技创新投资以及一般企业用途。
《每日财报》认为,就目前市场趋势来看,险企资本补充需求短期内仍将维持高位,增加注册资本、发债、配股等多种方式会反复出现。招银国际证券研究员马毓泽也表达了同样看法,他表示:“2025年保险行业发债规模或超千亿元,其中永续债因能直接提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扩容潜力最大。”
但无论险企采取什么样的资本补充方式,其主要诉求都是提高其偿付能力和风险防御水平,进一步拓宽战略发展空间。中航证券非银分析师强调,随着“偿二代”二期全面实施临近,资本实力将成为险企转型的关键支点,决定其在医疗养老等新赛道的拓展深度。
因此从该维度为切入口,在当前市场低利率持续、行业发债规模或迎来快速增长的趋势下,像中国太保和中国平安这样通过构建零息可转债新模式,将资本转化为医疗康养生态竞争壁垒的头部险企,能够在行业新一轮洗牌中取得领先优势,也为资本市场工具创新提供了鲜活的实践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