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刘慧
2025年9月,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提出五项任务举措,包括培育服务消费促进平台、丰富高品质服务供给、激发服务消费新增量、加强财政金融支持、健全统计监测制度。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五项任务举措环环相扣,建立了从供给端到需求端的全链条推进机制,最受益行业包括文化旅游与休闲娱乐、体育健康、医疗康养、“数字+服务”融合业态。政策真正落地,则能切实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信心,激励企业端提供真正让人心动的高品质服务。
五项任务举措形成了一个内在驱动的增强回路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高级顾问专家、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原所长杨宜勇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五项任务举措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内在驱动的增强回路。”
杨宜勇称,培育服务消费促进平台作为基础载体,是服务消费的“舞台”和“枢纽”。政策旨在支持和升级各类消费平台,包括线上平台和线下平台。好的平台能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消费体验、汇聚商业流量,是一切消费活动的基础。丰富高品质服务供给作为核心引擎,是解决“消费什么”的问题。政策着力于增加高质量、多样化的服务产品。只有供给端不断迭代创新,才能激发潜在的消费欲望,避免“想消费却没好东西可消费”的困境。激发服务消费增量作为动力机制,是解决“谁来消费”和“为何消费”的问题。政策通过创造场景和需求来拉动消费,将潜在的消费能力转化为现实的消费行为,为市场和供给端注入持续不断的客流和资金流。加强财政金融支持作为“血液”滋养,是整个体系的“燃料”和“润滑剂”。政策引导财政金融资源向服务消费领域倾斜,能同时赋能供需两侧,让消费者“能消费”“敢消费”,让企业“有钱发展”“敢于创新”。健全统计监测制度作为导航系统,是政策的“大脑”和“指挥中心”。建立科学的统计监测体系,确保整个闭环体系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避免政策“一刀切”或脱离实际,实现精准治理和持续优化。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赵硕刚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培育服务消费促进平台有助于打破传统服务消费中的信息壁垒与时空限制,拓展服务消费场景,推动服务消费供给和需求更加高效精准地对接。丰富高品质服务供给和激发服务消费增量分别从服务消费的供给端和需求端发力,通过拓展增量,优化结构,提升服务消费的规模和质量。加强财政金融支持是通过金融“活水”注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强消费者支付能力,更好地发掘服务消费的潜力。健全统计监测制度可以更好监测和客观反映我国服务消费发展情况,也为做好下一步政策的支持保障提供数据支撑。
“由此可见,这五项举措通过政策协同和资源整合,建立了从供给端到需求端的全链条推进机制,有助于形成服务消费发展的良性循环,为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赵硕刚说道。
四大服务行业将迎来黄金成长期
扩大服务消费的核心机会有哪些?杨宜勇表示,机会在于中国从“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转型的宏大历史进程,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后,消费重心必然转向健康、快乐、自我提升等精神层面,最受益行业包括文化旅游与休闲娱乐、体育健康、医疗康养、“数字+服务”融合业态。
“文旅与休闲娱乐是政策重点,研学旅游、康养旅游、沉浸式体验(剧本杀、VR主题乐园)、夜间经济、音乐节演艺活动等新业态将爆发式增长。政策鼓励休假,直接利好长途旅行和度假消费。”杨宜勇说,后疫情时代,人们的健康意识高涨。户外运动(露营、骑行、滑雪)、线下健身(团体课、智能健身房)、体育赛事观赏(“体育强国”战略下赛事IP价值提升)将成为新生活方式。此外,人口老龄化是确定性趋势。居家养老、社区养老、高端养老社区的服务需求,以及康复护理、健康管理、中医保健(“中医药振兴”)、心理咨询等服务市场空间巨大。“数字+服务”融合业态是提升效率、创造新供给的关键,在线教育、在线问诊、智慧文旅、云展览、数字藏品等将持续创新,打破服务消费的时空限制。
赵硕刚表示,从国际经验看,人均GDP达到1.5万美元左右时,消费结构将加快从商品消费主导向服务消费主导转变。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3万美元,扩大服务消费恰逢其时。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消费还有较大增长空间,空间既是潜力,也是市场机遇所在,无论是存量规模较大的餐饮住宿、文娱旅游等传统服务消费,还是增量扩张较快的养老托育、医疗健康、数字消费等改善型、新型服务消费,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相关行业的发展也将迎来黄金成长期。
记者观察到,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与全年消费季涵盖了多个重点领域和消费场景。
对此,杨宜勇表示,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更像是一个长期的、基础性的质量革命。政府通过制定标准、树立标杆、资金支持等方式,引导企业提升服务质量、增加服务品类、创新服务模式,最终让消费者以合理的价格享受到更优质的服务。从根本上改善服务消费市场的供给质量,重建消费信心,稳定扩大消费基本盘。它追求的是长期效应和结构性优化。而全年消费季是一个短期的、脉冲式的营销活动。“提质惠民”是“练内功”,是“本”;“消费季”是“造声势”,是“标”。二者标本兼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激发消费的“组合拳”。
赵硕刚表示,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和全年消费季预计将坚持供给端和需求端双发力、惠民生和促消费两结合、对外开放和对内放开同促进的方式,推进政策举措落实落细。2025年1月至8月,我国服务零售额增长5.1%,比同期商品零售额高0.3个百分点。随着新一批“含金量高”的支持政策落地实施,预计将有效推动我国服务消费重点领域更快发展和潜力进一步释放,在拉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成功的钥匙在于政策能否真正落地
但发展服务消费也面临潜在风险。杨宜勇称,供给端风险表现为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同质化竞争;需求端风险表现为居民消费能力与信心不足,“有时间没钱”或“有钱没时间”并存;同时存在系统性风险,消费信贷的无序扩张可能诱导过度消费,积累金融风险。
好的政策关键在于执行。杨宜勇建议,首先,深化改革,破除壁垒。真正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弹性休假和错峰休假,这是释放消费时间的制度基础。破除服务业存在的“玻璃门”“弹簧门”,简化审批流程,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其次,精准施策,分类指导。对文旅、体育等行业,重点在于打造IP、规范市场、完善基础设施(如自驾车营地、滑雪场接驳)。对养老、家政等行业,重点在于加快制定行业标准、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土地和税收支持。对中小微企业(服务业主力),提供更便捷的融资渠道和减税降费政策,保住市场经济的“毛细血管”。再次,强化监管,优化环境。建立快速高效的消费投诉和处理机制,推行“七日无理由退款”等适用于服务消费的消费者保护措施,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大数据杀熟等行为,让消费者敢消费、愿消费。最后,鼓励创新,培育人才。鼓励“互联网+服务”、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应用场景融合。培育服务行业专业人才(如养老护理员、康复师、研学导师、体育教练),解决“有需求、无服务”的人才短板问题。
赵硕刚表示,扩大服务消费要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使市场在服务消费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政府部门也要做好市场引导和监管,避免行业发展“一哄而上”,陷入低价低质竞争局面,要推动企业向“新”、行业向“优”发展。
“要推进扩大服务消费政策的落实。”赵硕刚认为,提高政策实施的精准度。当前我国城乡之间、代际之间、收入群体之间的需求存在明显差异,这就需要扩大服务消费的政策以差异化的需求为导向进行精准施策,避免政策“一刀切”。提高政策信息的透明度。加大对扩大服务消费惠民惠企政策的宣传力度,让政策内容“看得懂”,申请流程“找得到”,执行情况“查得清”,使居民、企业及时享受到政策“红利”,最大程度地发挥扩大服务消费政策的效能。提高消费体验的满意度。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不断优化政策设计,简化优惠政策申领流程。拓宽公众意见反馈渠道,收集并吸纳相关意见建议,及时对政策进行调整完善。
杨宜勇也认为,此次新政是一套系统性的“组合拳”,旨在打通服务消费从供给到需求的整个链条。风口无疑将属于那些能够提供高质量、差异化、沉浸式体验的文化、旅游、体育、康养行业及其与数字技术融合的新业态。成功的钥匙在于政策能否真正落地,切实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信心,激励企业端提供真正让人心动的高品质服务。
总 监 制丨王列军 车海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