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上午,奇瑞汽车在港交所正式上市,股票代码“09973.HK”。此次上市,奇瑞汽车以30.75港元/股的招股价上限定价,募资规模达91.4亿港元,一举成为年内港股市场规模最大的车企IPO。随着奇瑞汽车成功上市,芜湖上市公司数量增至31家,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资本市场的地位。
奇瑞厚积薄发 开启新征程
历经20年,奇瑞这家“国内最后一家未上市整车企业”终于圆梦资本市场。
招股结果显示,奇瑞汽车公开发售部分获得238倍超额认购,创下今年港股新股认购纪录,同时吸引多家基石投资者认购,彰显了市场对其发展前景的高度认可。
近年来,奇瑞汽车经营实力持续提升,业绩表现十分亮眼。2024年,该公司实现营收2698.97亿元,净利润达143.34亿元,营收与利润增速均大幅跑赢全球乘用车行业平均水平。
销量方面,去年奇瑞以229.5万辆的全球销量再创历史新高,稳居“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第二”,并成功跻身“全球乘用车销量第十一位”。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奇瑞汽车是2024年全球排名前二十的乘用车公司中,唯一实现新能源汽车、燃油车、国内销量、海外销量四项指标同比增幅均超25%的企业,成为行业内“全品类、全市场”均衡增长的代表。
海外市场是奇瑞汽车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自2001年出口第一辆汽车以来,奇瑞已构建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销售网络,累计全球销量超1300万辆,并自2003年起连续22年保持“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
截至2025年3月31日,奇瑞汽车在海外拥有近3000个经销商网点,为后续海外市场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技术创新层面,奇瑞汽车构建起覆盖动力、平台、智能座舱、辅助驾驶的全栈技术体系。
“鲲鹏动力”涵盖发动机、变速箱、电驱动、电池安全四大核心技术;汽车开发平台“火星架构”实现研发成本降低、开发风险减少、新产品推出速度加快;“雄狮智舱”智能座舱系统采用自研操作系统;辅助驾驶系统符合中国及欧盟主动安全法规,能适应全球不同路况与场景。
对于上市后的发展,奇瑞汽车有着清晰的战略规划。
据招股说明书披露,公司预计所得款项净额约35%将于未来一至三年用于研发不同车型和版本的乘用车;约25%将用于下一代汽车及先进技术的研发;约20%将用于拓展海外市场及执行公司的全球化策略;约10%将用于提升位于安徽芜湖的生产设施;另外约10%将用于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芜湖培育上市公司成效显著
奇瑞汽车的成功上市,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芜湖市培育上市公司成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芜湖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推进产业创新及转型升级,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深度融合,资本市场发展成果丰硕。
截至目前,芜湖市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31家,在审企业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1家,省股交中心挂牌企业1373家,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
在后备资源方面,芜湖市现有市级上市后备企业91家,省级上市后备库企业48家。2025年共确定上市重点后备企业20个,其中拟上市项目7个、拟报审项目14个、拟辅导备案项目7个、拟新三板挂牌项目8个。
芜湖资本市场“大咖云集”,汽车、水泥、零食、铜加工等领域的多家行业龙头、细分领域“隐形冠军”汇聚于此。
以汽车产业为例,2018年以来,伯特利、埃夫特、瑞鹄模具、三联锻造、福赛科技等产业链企业相继登陆资本市场。
奇瑞汽车后续还将有一批子公司和产业链相关企业启动上市工作,有望进一步壮大芜湖汽车产业的资本力量。
为了推动企业上市,芜湖市围绕做大做强资本市场这一核心目标,开展了“启航行动”“鲲鹏行动”“春苗行动”三个专项行动计划。
其中,“启航行动”针对首发上市,优先推动20家重点企业明确2025年度上市挂牌计划和时间表;“鲲鹏行动”聚焦并购重组领域,鼓励龙头上市公司整合产业链资源;“春苗行动”侧重企业培育,全面梳理上市后备企业和并购标的企业,引导企业做好规范管理,并鼓励各方提供上市相关配套服务。
按照计划,芜湖市2025年将力争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不少于4家、报审不少于6家、辅导备案不少于4家、“新三板”挂牌不少于4家,储备重点后备企业不少于20家,形成“上市一批、申报一批、挂牌一批、储备一批”的良好局面。
从实际进展来看,芜湖市正朝着年度目标任务全速迈进,部分指标位居全国前列。今年1 - 5月,全市已新增2家企业上市、3家企业报审、3家企业辅导备案;新增5家企业申报“新三板”,居全国第一。
企业与城市携手并进共赢未来
奇瑞汽车在港交所的成功上市,为其自身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芜湖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
借助资本的力量,奇瑞汽车将加速技术创新,深化全球布局,持续做强汽车主业,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对于芜湖市而言,奇瑞汽车的上市不仅增加了上市公司数量,提升了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知名度,还将对当地汽车产业及相关产业链产生积极的带动作用。
通过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芜湖有望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项目落地,促进产业集聚和创新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