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越南不仅要应对美国的关税压力,还迎来了欧盟的“讨债”,这种双重压力让这个东南亚小国的经济走到了风口浪尖。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越南在全球贸易秩序变化中所处的尴尬境地,以及这一局势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越南与美国之间的贸易协议。在特朗普执政时期,美国和越南达成了一项颇具争议的协议。这份协议不仅要求越南对美国产品降税至接近零,还暗藏了针对中国供应链的“毒丸条款”,一旦越南转运或含有大量中国成分的商品出口至美国,将被征收高达40%的关税。这无疑是对越南经济的一次巨大的施压。尽管越南的电子、纺织等支柱产业中,大约60%的零部件依赖于中国,但美国通过这种威逼手段迫使越南作出让步,其潜台词则是:越南没有更强的承受能力,只能屈从。
然而,就在越南刚刚对美国“屈服”之后,欧盟也不甘示弱,派出高级代表团直接施压。众所周知,2024年之前,欧盟对越南的贸易逆差已经突破500亿美元,越南向欧盟的出口大幅增长,然而进口却毫无起色。正因为这一巨大逆差,欧盟此行带着几乎是“清单式”的诉求,要求越南取消对欧盟农产品、药品和汽车等领域的非关税壁垒。诸如意大利的苹果、西班牙的家禽以及德国的土豆等欧盟产品,却因越南的各种检疫标准而无法进入市场,这背后折射出的正是越南在国际贸易中日益显露的尴尬姿态。
值得注意的是,越南制约自己的,不仅仅是来自外部的压力,更是自身的经济结构问题。越南的经济高度依赖出口,而美国恰好是其最大出口市场之一。根据数据显示,越南对美国的出口占其全国出口总额的近三分之一,这让越南陷入了一个危险的境地:一旦美国说“不”,越南便无路可退。可以想象,当越南为了迎合美国的政策而做出牺牲时,也是在将自己置于一个随时可能被其他大国利用的境地。
面对接连不断的外部压力,越南总理范明政迅速作出反应,签署紧急指示,要求各部门全力推动出口,积极开拓新市场。这项举措不仅是对当前困局的政策反应,更是向世界传达了越南调整战略方向的信号:未来需要多元化市场,避免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越南的“换车道”之路并非坦途,尽管越南希望通过与中东、非洲、拉美、中亚、东欧及印度等国家达成自贸协议来扩大出口范围,然而这些市场的体量和消费能力与美国和欧盟相比,几乎相去甚远。这就导致越南在短期内难以撼动现有的经济基础,甚至有可能遭遇更大的阵痛。而更为现实的问题在于,越南在与欧盟的下一轮谈判中,并没有太多筹码可供使用,面对强势的欧盟,很容易被视为“耍脾气”的弱国,最终可能换来的不仅不是妥协,反而是更为严苛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