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中国首富王健林曾豪言“一个亿只是个小目标”,如今却连一点工程款都还不起,被法院下令限制高消费,不能坐飞机、不能住星级酒店,连高尔夫都打不了了。
万达的窟窿到底有多大?
最近,兰州中院一声令下,因为万达集团没有支付1.86亿工程款,王健林本人和相关公司被限制高消费,引发广泛关注。
有人说,万达的问题主要是因为2016年签下的对赌协议。当时为了上市,王健林承诺失败就回购股份、支付12%利息,最后触发了380亿元的回购条款。其实,这背后的水远比你想的要深。
如果只是380亿,对于手握几千亿资产的王健林来说算什么?
从2023年以来,他已经卖掉了至少85座万达广场,转让酒店管理公司、金融资产股权,仅今年5月就一次性打包48座万达广场给太盟投资、腾讯,回笼资金约500亿。五年间通过资产出售拿到1500亿,就是再有几个对赌协议也还完了。
所以,上市失败只是一个导火索,即使没有那场对赌,万达如愿登陆资本市场一样得趴下,王健林现在只是为过往的疯狂买单。
在过去的十几年时间里,恒大、碧桂园、融创全部走高杠杆路线,规模至上、速度为王,万达也不例外。许家印,杨惠妍、孙宏斌没有对赌协议,全部是上市公司,一个个接连倒下,王健林凭什么能逃过一劫?真正要他命的是一个财务黑洞。
根据中金公司报告,截止到去年6月底,万达集团总负债高达3070亿,账上现金只有104亿。别看半年营收268亿、利润47亿,这些在庞大债务面前完全是杯水车薪。
最近一年大环境不佳,情况很可能还在恶化。
到今年9月,万达新增被执行金额超过140亿,累计总额达到76亿。但凡基本面好一点,王健林不会这样山穷水尽。
更要命的是,苏宁、融创等昔日的合作伙伴还在排队秘万达讨债,听说连之前太盟等机构答应投的600亿,都没法顺利到账了。
王健林不是不想自救,断臂求生式甩卖万达广场,加速向轻资产模式转型。但靠收租和管理费过日子,听起来很美好,现实是租金远远不够还利息,资产抛售还导致现金流更加不稳。
很多万达广场空置率都在上升,招商越来越难,品牌商户心里纷纷打鼓:
“万达还能撑多久?”
一旦续租率下降,轻资产梦彻底破灭。
对一个商人来说,“限高令”也非常致命:
1、信用崩塌
市场对万达偿债能力的质疑加剧,融资渠道进一步受限,可能触发债务交叉违约。
2、招商受阻
商户一看老板都成老赖了,谁还敢签长租合同?
事情闹大之后,有人替王健林说好话:
“不跑路、不欠薪、不烂尾,靠卖资产还债,很有担当。”
事实真是这样吗?
看看富豪榜,王健林父子财富,虽然从2024年的1408亿缩水到今年的588亿,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仍然排在第51名,他们从自己腰包掏过钱救万达吗?没有!宁愿登上老赖黑名单,王氏父子也不愿意拿出区区1.86亿。
还有,招股书里的突击分红看过吗?自己先把钱装进口袋,债务全留给公司去扛,又一个妥妥的穷庙富方丈。
王健林没跑路,不是他不想跑,很可能是没捞够而已,这些亿万富豪压根没料到事态会恶化得这么快,等回过神时已经跑不掉了。跟资本家谈“良心”,就是与虎谋皮。
万达接下来怎么办?只能想办法跟债权人谈判债务重组,争取债务展期,推进资产的处置工作,比如继续出售剩下的万达广场和万达电影的股权。
这不会很容易。
万达集团号称总资产6169亿,但那只是账面数字,真要变现,别说打骨折,能找到买家都是问题。现在还有谁不知道房地产是烫手山芋?
王健林有一句很有名,“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这在房地产的野蛮生长时代确实是重要的成功秘诀,但当潮水退去,裸泳者终需面对滩涂。
万达的神话已经破灭,中国商业地产的黄金时代也走到了尽头。前中国首富从“一个亿只是小目标”,到如今“1.86亿难过关”,这背后折射的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你觉得,王健林还能撑多久?万达有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