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9月11日起,欧盟接连对12家中国企业下手,钢铁关税一夜之间飙升到50%。墨西哥紧随其后,1000多个中国商品被加征重税。
短短一周,28个国家抱团对华施压,中国也不再只是“劝劝就好”,而是果断亮出“长剑”反击。
那么,特朗普这波“组团围剿”,真能达成他的算盘吗?中国又会如何破局?
28国突然转向,一周内对华下狠手
布鲁塞尔时间9月19日,欧盟委员会会议室里气氛紧张。
与会官员手中的文件清单上,12家中国企业的名字赫然在列,罪名是"与俄罗斯进行石油交易"。
这份被外界称为"第19轮对俄制裁"的清单,实际上把矛头直指中国。制裁理由听起来冠冕堂皇,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更让人意外的还在后头。同一天,欧盟贸易专员马尔姆斯特伦在爱尔兰公开放话:20项针对中国的调查即将启动。
墨西哥呢?早在9月11日接到来自华盛顿的"友好提醒"后,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对1000多个中国商品加征高达50%的关税,汽车、机械、钢铁无一幸免。
这种整齐划一的动作,让人不得不怀疑背后有统一的指挥。
波兰更是来了个狠的,直接封锁中欧班列铁路线,一封就是5天。
这条连接中国与欧洲的生命线瞬间中断,无数货物滞留在边境。
数字更能说明问题。这轮行动涉及的贸易额超过8000亿美元,几乎覆盖了中国对外贸易的三分之一。
从时间上看,9月11日到26日的密集出手,这种节奏绝非偶然。
更让人深思的是,这些国家此前都与中国保持着不错的合作关系。欧盟三个月前还在强调中欧合作伙伴关系,墨西哥总统更是多次公开反对单边主义。
如今突然变脸,背后的推手呼之欲出。美国政府内部文件显示,特朗普早在9月初就向欧盟提出要求:对中国商品征收100%的进口关税。
美国躲在幕后指挥,盟友台前冲锋陷阵
美国这次学精了,自己当导演,让盟友当演员。
特朗普深知直接对抗中国的代价,2025年初的关税战让他吃足了苦头。关税从10%一路加码到145%,中国反手就是125%的对等反制。
结果美股动荡,通胀飙升,农民和能源巨头直接围堵白宫门口。连《华尔街日报》都看不下去,公开批评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
吃一堑长一智,特朗普这次换了策略。不再正面硬杠,而是躲在幕后当操盘手。
他的手法很有讲究,先把"经济问题"包装成"国家安全"问题。对欧盟说,中国买俄能源是"资敌",你们得加税。在G7财长会上发动集体行动,对北约喊话说对华加税能"结束俄乌战争"。
这套话术简直是把盟友按在地上按头签字,用的是"你不选边,就不安全"的逻辑。
欧盟的表现最为典型。一方面,能源危机、通胀高涨、产业衰退让它焦头烂额,急需找个外部替罪羊。另一方面,在安全上高度依赖美国,不敢违逆华盛顿的意志。
于是就有了欧盟首席贸易执法官那番"坦率"的话:欧盟将继续采取惩罚性措施应对中国所谓的产能过剩,但这些措施无法彻底解决问题。
这话说得够直白。连他们自己都承认,这些调查和关税更多是姿态,不是方案。
墨西哥的处境更加无奈。作为美国最亲近的贸易伙伴,年对美出口超过5000亿美元,根本扛不住30%关税的威胁。
特朗普给出的信号非常直接:要么配合美国的经贸战略,要么就得面对对墨商品的加税压力。在美国的"后院",墨西哥从来都不是自由行动的主角。
这种胁迫式的"阵营站队",看上去很热闹,实际上并不稳固。各国背后的经济利益、政治算计和内部民意,随时可能让这张"围堵网"出现裂缝。
毕竟,中欧贸易额超过8000亿美元,墨西哥制造业高度依赖中国中间产品。这种"吃中国的饭,砸中国的锅"的做法,迟早会反噬自身。
中国不再沉默,三张王牌接连出手
面对这场声势浩大的围堵,中国没有选择沉默。
9月15日,王毅外长出访波兰,话说得很直:妥协没出路,希望欧洲别再跟着美国瞎起哄。他还在与冯德莱恩会面时,明确强调"欧盟战略自主"的重要性。
这不是简单的外交辞令,而是中国对欧洲的最后一轮"劝诫"。实际上谁都知道,问题根源在美国。
9月25日,中国商务部对墨西哥的歧视性贸易措施启动调查,并对碧根果进口发起反倾销立案。
碧根果听起来不起眼,但它是墨西哥对华出口的热门农产品。这一下就扎到了对方的要害,墨西哥农业协会当天就发声明,要求政府重新考虑对华政策。
更让外界关注的是稀土议题,欧盟高级贸易官员萨比娜·魏安德公开指责中国"稀土武器化",称中国对稀土出口的限制是"将对欧盟依赖变成武器的典型例子"。
实际上,中国的稀土出口管理政策早在2023年就已立法推进,目的是环保与资源可持续,并未针对任何国家设限。但欧盟此时翻出老话题,是在为自己的"去中国化"寻求支持。
问题是,欧盟的电动车、电池、光伏、稀土,墨西哥的汽车、家电、电子,都离不开中国。真要"脱钩",最先受伤的是自己。
中国的反制不是激烈对抗,而是通过法律手段、有序推进,释放出明确信号:不会先动手,但也绝不容许被动挨打。
这种"先礼后兵"的做法,体现了中国对现在局势的冷静判断——不主动挑衅,但也绝不妥协。
这场围堵注定失败,世界不会为美国买单
美国想让全世界为自己的焦虑症买单,但账单太贵了。
世界银行最新数据显示,28国联盟经济总量约34.7万亿美元,看起来确实庞大。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个所谓的"包围圈"并不牢靠。
欧盟内部早已出现分歧。德国工业联合会公开反对过度制裁,担心失去中国市场。法国农民抗议出口受阻,意大利更是悄悄与中国加强合作。
这些分歧不是偶然的。根据麦肯锡报告预测,如果贸易摩擦持续升级,全球制造业成本将上升15-25%,消费者价格上涨5-12%。
欧洲老百姓已经被通胀折腾得够呛,再来一轮涨价潮,哪个政府受得了?
墨西哥也有国内声音提出质疑,认为"选边站"不符合国家利益。墨西哥制造业对中国中间产品的依赖度高达60%以上,加税意味着成本上升,长远看反而削弱了自身竞争力。
墨西哥总统辛鲍姆
更深层的问题是,全球化已经走了这么长的时间,供应链、市场、技术合作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硬生生地把这张网拆开,不但没那么容易,还很可能带来连锁反应。
历史告诉我们,基于胁迫的联盟从来都走不远。上世纪80年代美日贸易战,美国也曾拉拢欧洲盟友对日施压。但当时的经济相互依存度远低于今天,脱钩成本是当年的5-8倍。
相比之下,中国市场广阔,产业链完整,抗压能力更强。而且中国不是被动挨打,而是主动塑造规则、打出节奏。
从"一带一路"到RCEP,从金砖机制到上合组织,中国正在构建的是包容性、开放性的合作网络。这种"竞争性多边主义",与美国的排他性联盟形成了鲜明对比。
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指出,贸易碎片化将使全球GDP损失7%。WTO总干事伊维拉更是警告,多边贸易体系面临系统性风险。
真正的问题不是谁能在这场博弈中胜出,而是世界需要什么样的合作方式。单边主义的路越走越窄,多边合作的路越走越宽。
那些盲目跟随美国、牺牲自身利益的国家,终将发现,自己不过是大国博弈中的可弃子。而选择合作共赢的国家,才能在新的国际秩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场博弈,远不只是贸易的事。它关乎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能否战胜零和博弈思维,关乎的是多极化世界能否取代单极霸权。
结语
说到底,这场看似声势浩大的围堵,更像是美国霸权衰落时的最后挣扎。历史告诉我们,基于胁迫的联盟从来都走不远。
面对这个十字路口,每个国家都要做出选择:是选择对抗还是合作?是选择分裂还是共赢?你觉得答案会是什么?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