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港股涨势如虹,但计划赴港上市的跨境快时尚电商Shein(希音)却依然是“局外人”。如今距离Shein 6月底向港交所秘密递表已过去三个月,中国证监会的备案公示名单中始终不见其踪影,港交所也未披露任何实质性进展。要知道,按港交所常规流程,100天左右便会给出审核反馈。除此之外,Shein近期还曝出其美国政府事务负责人、海外本土招商负责人等高管先后离职,更让上市计划蒙尘。有报道指出Shein赴港上市受阻,与之前把总部迁至新加坡,导致国内税收流失有关。结合Shein伦敦上市计划也因避税争议陷入停滞来看,这家最高估值曾达千亿美金的独角兽,其上市进程正被全球税务筹划争议而全面拖累。
01
英媒质疑:税负不足0.5%,合理吗?
Shein在英国的税收争议,精准撞上了当地财政的“紧日子”。受通胀高企、经济增速放缓影响,英国财政部2024年财报显示,全年税收缺口大,打击跨国企业避税已成为朝野共识。就在这样的背景下,Shein的纳税数据与经营规模的悬殊对比,瞬间引爆了舆论。
据英国公司注册局公开的账目显示,Shein英国分公司2024年销售额同比飙升33%,达到20亿英镑,成为英国市场增长最快的快时尚品牌。但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其当年仅缴纳960万英镑公司税,税负率不足0.5%。表面看,这笔税款占其申报的3820万英镑税前利润的25%,恰好符合英国现行公司税率标准,似乎无可指摘。
但公平税收基金会的深度拆解,揭开了数据背后的猫腻。该机构研究发现,Shein英国分公司将84%的销售额以“采购成本”名义,通过关联交易转移至新加坡母公司Roadget集团。这意味着,英国市场产生的绝大部分收入可能被直接划转至海外,仅留下极少部分利润在当地缴税。公平税收基金会首席执行官保罗・莫纳汉直言,这不是简单的商业交易,而是典型的利润转移操作,也与十多年前亚马逊、苹果将欧洲利润转移避税套路如出一辙,成了税收监管的灰色地带。
分析显示,新加坡的税收洼地效应是这场操作的核心诱因。当地企业所得税基准税率为17%,低于英国的25%,更关键的是,新加坡为吸引跨国企业设立区域总部,推出配套的税收优惠,符合条件的企业实际税率还能更低。公开数据显示,Roadget集团正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2021至2023年的平均企业税率仅为9.4%,远低于全球多数国家的税负水平。
雪上加霜的是,Shein还面临直接的税务诉讼冲击。有英国海关代理商已向法院提起诉讼,指控Shein在2021至2024年间,系统性逃避增值税,涉案金额达580万英镑(约合5600万元人民币)。
面对类似避税质疑,Shein发言人均坚称指控“荒谬至极”,强调英国公司“以符合市场条件的价格从委托人处采购商品,与独立第三方交易无异”,且“遵守所有市场的法律法规”。但这样的回应未能彻底平息争议。
加上此前英国下议院商业和贸易特别委员会已明确警告,“若金融行为监管局为Shein放宽审核标准,将严重损害英国资本市场的公信力”,这个给伦敦上市之路蒙上厚厚的阴影。然而英国的税收争议尚未平息,Shein在核心运营地中国还面临着合规争议更为尖锐。
02
国内争议:新加坡纳税30亿,中国呢?
有报道指出,Shein“注册在新加坡、运营在中国”的架构,不仅引发了巨额税收流失的争议,更直接卡住了赴港上市的备案进程。
时间回到2021年,Shein将全球运营主体从南京迁至新加坡,当时对外宣称是“为了加速全球化布局”。但数据显示,这一迁址带来了显著的税收转移效应。根据Roadget集团的公开信息,2021至2024年,其累计缴纳所得税超30亿元。但若按中国2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计算,税款差额高达56亿元。这一数字相当于8个薇娅偷逃税案的追缴总额,或是2024年169名被查网络主播查补收入的6倍多,其规模之巨引发广泛关注。
更值得警惕的是,税收流失还不仅限于企业所得税,社保费用的潜在缺口更为惊人。公开信息显示,2024年Shein全球员工超1.1万人,但其国内核心主体广州希音国际进出口有限公司实际缴纳社保的人数仅5587人,近半数员工社保缴纳情况不明。更庞大的是其供应链生态中的外包群体。Shein在国内合作的代工厂超6000家,质检、仓储、物流等环节的外包人员规模预计达10万人以上,这些人员普遍采用计件薪酬制,社保缴纳率极低。这意味着或许Shein生态的社保缺口规模可能令人咋舌。
从法律角度看,当前Shein这种“注册地与实际经营地分离”的模式,的确与中国证监会的备案要求产生了直接冲突。根据《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管理试行办法》,“实质重于形式”是核心审核原则:若境内营收、利润、资产任一指标占比超50%,或核心经营环节在境内,或主要高管为中国公民或常驻境内,均需履行备案程序。Shein显然符合上述所有条件,70%以上商品产自广东工厂,90%核心岗位位于中国,核心高管常年在华办公,即便名义上是新加坡企业,也无法绕开国内备案,而税收合规性正是审核的重中之重。
为破解困局,市场传出Shein计划将总部迁回中国的消息,广州、南京、青岛等城市已纷纷抛出橄榄枝。但迁回之路如今仍未实质性开展。
从英国的收入转移争议到中国的税收流失争议,Shein的税务筹划似乎游走在“合规边缘”。但随着全球税收监管趋严,这种“看似合规却不合理”的操作,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其合法性与可持续性也引发了广泛讨论。
03
合规拷问:跨国税务筹划,合法吗?
当前Shein税务争议的核心在于税收分配与价值创造的严重脱节。企业所得税的本质,是对价值创造环节征收的税种,而Shein的架构显然违背了这一原则。新加坡既非其生产基地(核心产能在中国),也非主要消费市场(欧美市场),更非研发运营中心(核心算法与运营团队位于国内),却成为最大的税收受益地。显然,这种模式有违税收公平原则。
更关键的是,Shein的实际税负已低于国际共识标准。2025年起,OECD推动的15%全球最低企业税率正式生效,而Shein实际税负,恰好低于这一底线。新加坡虽名义税率17%,但通过“先锋企业计划”等优惠政策,可将企业税率压至5%至10%,这或许正是Shein2021年迁址的核心动因。但这种对税收洼地的依赖,如今已成为监管围剿的靶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是否应启动反避税调查的讨论日益升温。《企业所得税法》明确规定,企业实施其他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的安排而减少其应纳税收入或者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按照合理方法调整。而Shein“注册地与实际管理机构分离”的架构,恰好符合“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的特征,其核心岗位均在中国。从现实意义看,启动调查既是维护税收主权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市场公平的需要。若监管放任此类“海外注册、境内运营”的避税模式蔓延,不仅会导致巨额税基流失,更会让依法纳税的本土企业陷入不公平竞争。
如今对于Shein而言,税收合规已成为上市绕不开的坎。港交所对拟上市企业的税务合规性审查向来“零容忍”,任何涉及“系统性逃税”的嫌疑,都可能触发重大不利影响认定。即便成功迁回总部,也需要重新梳理近几年的税务明细,证明关联交易的公允性,这无疑会进一步拖延上市进程。如今,Shein的上市之路仍在迷雾中,但可以确定的是,或许唯有跳出“税率洼地依赖”,在价值创造地与税收征管地之间找到平衡,才能真正穿越监管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