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那用了三年的折叠屏手机又摔地上了,屏幕弯成月牙还能亮,突然想起刚看到的新闻:中科院搞出了能折2万次的柔性固态电池。嘿,这技术要是装车、装机器人,不得把A股的电池板块掀个底朝天?
作为盯了20年财经的老记者,我太知道这个突破多解渴了。固态电池最大的坎儿不是能量密度,是“电池内部闹别扭”——传统固态电池的电极和电解质像两块冻住的糍粑,离子跑不动,一弯折就“分家”。这次中科院玩了把分子级“相亲”,在材料里同时装了“导电红娘”乙氧基团和“储能月老”短硫链,让电极和电解质从“点头之交”变成“连体婴”,不仅能扛2万次弯折,能量密度还暴增86%。这啥概念?以后你兜里的折叠屏手机能多撑半天,特斯拉的电池包能塞进更多“电量积木”,连人形机器人摔跟头都不怕电池罢工。
但咱A股投资者得清醒,技术突破≠马上赚钱。还记得去年炒固态电池时,有些公司连中试线都没影子就涨上天,最后一地鸡毛。这次得看三个真东西:谁在供货、谁能量产、谁卡住上游。比如给宁德时代供电解质的天赐材料,人家硫化物前驱体市占率60%,成本比日本低40%;还有给比亚迪送样的上海洗霸,氧化物电解质良品率98%,这些才是真在“炒菜”的选手。反倒是那些只会发公告“布局”的,大概率还是蹭热点。
更关键的是应用场景在变。以前固态电池只盯着新能源车,现在低空经济的电动飞机、能跑10小时的人形机器人、零下40度还能工作的储能电站,都抢着要这种“摔不坏的电池”。我认识的基金经理老周,最近天天蹲江苏的电池厂,他说:“现在半固态电池装车量开始放量,尤其是给机器人和两轮车的订单,比车企痛快多了——毕竟机器人‘吃电’像喝水,安全比续航更要命。”
不过风险也明摆着:全固态电池要2027年才小批量量产,现在98%的电解质还是半固态路线,而且材料成本是液态电池的两倍。就像我2015年看锂电池时一样,真正能穿越周期的,是那些既有传统业务兜底,又在固态领域砸真金白银的公司。比如赣锋锂业,自己有锂矿,半固态产线都装车跑了半年;还有先导智能,全球70%的固态电池整线都是他们卖的,这些“双保险”选手,才扛得住技术迭代的风浪。
最后给中长线的朋友提个醒:中科院的这个突破,就像2019年宁德时代搞出CTP技术,当时很多人看不懂,后来跟着产业链吃了三年肉。现在固态电池的“材料革命”才刚开始,别盯着短期涨停,多翻翻财报里的研发投入、看看董秘问答里的客户名单——真正的机会,都藏在这些“枯燥”的细节里。
对了,昨天跟电池厂的工程师吃饭,他说现在最缺的不是技术,是能把实验室数据变成流水线的“老法师”。这让我想起20年前跑光伏的日子,最后活下来的,都是把“卡脖子”变成“护城河”的公司。你说,这次会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