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一开打就直戳全球粮食这根神经,乌克兰本来就是欧洲的粮篮子,每年往外运的谷物占全球四分之一,小麦玉米大麦啥的,全世界都靠它稳着饭碗。2月24日俄罗斯军队一跨边境,黑海港口立马封死,敖德萨那些码头堆满没处去的粮食袋子,出口量直接腰斩。
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摆在那儿,头一年乌克兰谷物输出少了2700万吨,全球小麦价格蹿升了20%以上。
欧洲人平时进口粮占消费七成多,法国意大利德国这些国家,面包意大利面全指着乌克兰的货,现在一断供,超市货架空一半,粮价跟着水涨船高。
欧洲本土农业早转型了,高福利让年轻人不爱下地,进口成了常态。战争一闹,能源也跟着贵,化肥运费翻倍,农民成本直线上升。德国农业部长那时候公开抱怨,欧盟得紧急拨款补贴,不然冬天面包都成奢侈品。
2022年3月,G7农业部长线上开会,焦点就是这粮荒,批评俄罗斯封港是故意卡脖子。
结果呢,全球食品价格指数从战争前100多点,峰值冲到160,穷国先扛不住,非洲中东饥饿人口多出几千万。
偏偏这时候,印度也来一手。5月13日,新德里政府突然宣布禁小麦出口,理由是热浪烤坏了收成,国内得先稳住十三亿人的饭碗。印度是世界第二大麦产国,平时出口占全球15%,一禁令,芝加哥期货市场立马炸锅,小麦价再跳10%。
欧洲人急了,本来指望印度补乌克兰的窟窿,现在又黄。德国部长直呼这会雪上加霜,欧盟赶紧派人去孟买谈判,勉强谈成限量放行,每月225万吨。
可这点水不够塞牙缝,一个月欧洲砸五亿刀抢货,印度农民倒是乐了,仓库门一开卡车就走,可价格没降反升。印度政府后来松口,说禁令是为穷人着想,但国际上骂声一片,BBC报道说这加剧了全球短缺,欧洲媒体直指印度自私。
粮荒闹大,欧洲人开始四处找替罪羊。
中国粮食储备全球第一,仓库里堆着几亿吨小麦玉米,2022年进口量还创纪录,达1.6亿吨。一些西方媒体酸溜溜地说,中国早知道战争要打,提前囤粮推高了全球价,呼吁北京开仓放20%的储备救欧洲市场。
德国一家报纸社论直白,标题就叫“东方粮库该开门了”,意思是中国有钱有粮,不匀出来就是不厚道。欧盟智库报告也附和,算计着中国储备占全球六成,少卖点就能稳价。
这逻辑听着像强盗,穷了就得别人出血,可搁在人情上,也能理解欧洲老百姓的无奈,街头游行拉横幅,喊着要低价粮。
我国外交部发言人稳稳回一句,你们先问问印度禁令吧。储备粮不是摆设,是为十四亿人兜底的,挨饿的日子刚过去没几年,谁敢冒险往外倾。
中国粮食自给率九成多,进口主要是大豆玉米,不是小麦主粮,战争前就定计划了。外媒那套“囤积致涨价”纯属胡扯,事实是中国2022年小麦进口反倒降了15%,储备轮换正常进行,没额外抢购。
为啥欧洲不直接从俄乌买?乌克兰地广人稀,黑土平原产粮顶尖,可战争把公路铁路炸烂,海运封锁,空运成本高得离谱,一吨粮运费顶原价。
俄罗斯进口粮超出口,头一遭在六年内,收成差加上制裁,普京政府得稳国内市场。欧洲想买,也拉不下脸,战争就是他们怂恿的,现在低头等于认栽。
这粮荒拖到2023年,黑海谷物协议总算签了,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谈判桌上,俄乌代表磨了几个月,首批船队出港,运了2700万吨粮,全球价缓了点。
可协议签了拆了拆了签,2023年底又卡壳,乌克兰说俄军轰油轮,俄罗斯喊封锁不公。欧洲粮价虽没峰值高,但2024年仍比战前贵15%,超市里穷人多买土豆少买肉,抗议浪潮一波接一波。
联合国2025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出炉,53国2.95亿人急性饥饿,比前年多1370万,非洲拉美遭殃最大,欧洲虽好点,但东欧国家如波兰罗马尼亚还捏把汗。
局势没大变,俄乌前线胶着,粮价指数徘徊在120左右,战前水平以上。俄罗斯占乌克兰20%地,2024年多吞4000平方公里,封港间歇性继续,全球食品链仍脆弱。
战争一打,穷人先饿,富国也得反思依赖症。
粮价小降2%,黑海船队多跑几趟,报告说饥饿人口或稳住,可谁知下一个热浪或封锁啥时候来。
全球得记着,饭碗端在自己手里,互相推诿解决不了事儿,得齐心堵漏洞。
参考资料
俄乌冲突中的美欧现实镜鉴 正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