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轻松健康集团IPO获证监会备案,为赴港上市铺平道路。
这家公司乍听陌生,旗下此前业务可能更为人熟悉轻松筹。“家人突然罹患重病,无法承担高额费用,请好心人帮帮我们……”过去十多年,这样的求助信息频繁刷屏朋友圈,成为无数家庭在绝境中寻求希望的出口。
总部位于北京,公司创始人杨胤曾任职于IDG Inc。2014年她看好移动互联网浪潮的机会,转身入局创业。直至去年,轻松健康集团选择剥离轻松筹等业务,如今杨胤带着公司终于走到了IPO门前。
从轻松筹到轻松健康
她带队IPO了
杨胤,早年毕业于北京信息工程学院。招股书显示,她曾就职于IBM中国分部,后于2002年加入IDG Inc.(该公司其后于2017年被IDG Capital Partners收购),最后出任职位为副总裁。
转折出现在2014年,众筹成为互联网创业风口,她以天使投资人的身份投资了轻松筹。那时她的想法很简单,通过科技和互联网的力量,汇聚小钱成就梦想。很快,杨胤辞去了IDG职位,以CEO身份加入轻松筹,正式踏上创业之路。
基于微信和移动端的模式,公司初期吸引了一批尝鲜用户,不过多围绕智能硬件、农产品等项目。直到那年底,轻松筹出现了一个“拯救创业工程师”的救助项目身患重症的工程师发起求助被广泛传播,短短几天内就募集到目标资金。
“让每一个家庭都有应对勇气和力量。”随后,杨胤调整公司方向,将业务聚焦为大病求助,将社交的强关系运用到大病筹款中,为求助者提供高效、透明、便捷的筹款渠道。
方向找到了,但路能不能走通,还是未知数。彼时支付宝、微信支付尚未大范围普及,相关法律法规也有待完善。
“困难总是有的,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杨胤曾公开回忆当时遇到的种种难处,称每一个翻过去的困难都是机遇。到了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正式实施,轻松筹被民政部选定为第一批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
如今,轻松筹已帮助数百万大病家庭筹集到善款,业务逐步向保险业务和综合健康服务拓展。公司也更名为“轻松健康集团”。
不过,正在冲刺港股IPO之际,公司经历了业务调整。2024年,轻松健康集团分拆剥离了线上疾病筹款服务“轻松筹”以及朵尔医院的业务及实体。
兜兜转转,曾经的投资人杨胤即将收获自己的第一个IPO。
何以撑起一个IPO?
招股书显示,轻松健康集团定位一站式平台,专注于提供数字综合健康服务及健康保险解决方案。具体来看,健康服务包括提供筛查、科普、医疗预约服务及保健品等,而保险服务让用户获得保险公司提供的各种健康保险产品。
营收方面,轻松健康集团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营收分别为3.94亿元、4.9亿元、9.45亿元、6.56亿元;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1.49亿元、1.46亿元、8440万元、5120万元。
轻松健康集团表示,保险服务最早于2016年12月推出,于往绩记录期间贡献了大部分收入。报告期各期,该业务收入占轻松健康集团总收入的81.5%、66.7%、34%、41.6%及22.9%。与此同时,健康服务的营收占比有所提升,从2022年的15.2%提升至2024年的65.3%。
时至今日,轻松健康集团拥有1.7亿名注册用户,86家医药合作伙伴,已提供来自58家保险公司合作伙伴的合共294款保险产品。
招股书披露,轻松健康集团共完成八轮融资,累计金额约1.26亿美元,身后浮现IDG资本、阳光保险、德同环球、道生资本、腾讯等身影。
IPO前,公司创始人杨胤通过控股公司持股23.93%,为单一最大股东,有望成为今年又一位站上敲钟舞台的女性掌门人。
互联网一个风口往事
很长一段时间里,杨胤留给外界的印象都是轻松筹。毕竟,这曾是互联网的一个现象级项目。
时间回到2014年,移动互联网刚刚兴起。一批模仿美国众筹平台Kickstarter的国内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扎堆智能硬件、创意项目。但热潮退去,那些项目早已消失,反而另辟蹊径的轻松筹活了下来。
模式很简单,几乎只有最原始的社交裂变:发布求助链接,亲友转发,善意像雪球一样滚起来。与传统救助模式相比,更有人情味,也更快捷高效。
后来,水滴筹杀入战场。创始人沈鹏曾是美团“十号员工”,深谙互联网打法。他带着地推铁军冲进全国各大医院,帮患者“一对一”发起筹款。速度快、覆盖广,水滴筹势头凶猛。
彼时水滴筹融资总金额超过40亿元,身后集结一支长长的投资人队伍。2021年,水滴公司成功上市。当时招股书显示:水滴筹平台累计筹款超370亿元,帮助超170万大病患者,捐款人次超3.4亿。
然而光环背后,争议并未停歇。
随着流量见底肉眼可见,竞争愈发激烈,行业乱象频发。央视新闻曾报道,假病人、假链接骗筹款、职业筹款推广人、筹款抽佣等问题频频出现。如今,监管逐步完善。《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管理办法》等规章明确要求平台对求助信息真实性负责,资金必须由专用账户管理,并接受监督。去年底,水滴筹、轻松筹、暖心惠民3家进入民政部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指定名单。
对于平台来说,难题在于公益与盈利的平衡。尽管该众筹切实缓解了千万家庭的燃眉之急,但企业终究要盈利于是,轻松筹、水滴筹纷纷转向保险、健康管理,从“事后救火”转向“事前预防”。
科技放大了善意,也让善意成了生意。不过也正如杨胤曾说:“我希望你一辈子都用不到轻松筹,但如果你需要,全世界都会在这里帮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