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进击全球TOP10”,可能是李西廷的最后一次奋斗。他能否成功?迈瑞医疗需要用更清晰的发展战略、更扎实的业绩,来证明自己,回应市场质疑。
©️懂财帝出品 · 作者|嘉逸
10月14日晚,迈瑞医疗公告:拟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这一决策早有端倪。今年7月,市场就已传出迈瑞医疗考虑赴港IPO、预计筹资至少10亿美元。但随后,迈瑞医疗却交出了A股上市以来“最差”中报。
2025H1,营业收入167.43亿元,同比下降18.45%。归母净利润50.69亿元,同比下降32.96%。其中,国内业务全线下跌,国际收入增长放缓。
有投资者对未来持担忧态度。迈瑞医疗管理层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我们认为国内业务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
同时,接班人的话题也被提及。不过,74岁的创始人李西廷未有退意,反而更加忙碌。
他一边推进港股IPO,一边要冲击全球前20甚至前10。
1 | 价格屠夫的“痛苦”
低价,曾是迈瑞医疗的破局之矛。
1991年,李西廷、徐航和成明和相识于医疗器械的“黄埔军校”安科,他们共同成立了迈瑞医疗。
迈瑞医疗成立第二年,就研制、推出了中国第一台血氧饱和度监护仪MEC-509,只卖4万元,堪称“价格屠夫”。
与此同时,迈瑞医疗避免和跨国巨头正面竞争,它从乡镇、农村医院做起,迅速吃到了中低端医疗器械国产化替代的红利。
此后,政策又加码支持。2015年,高层明确了公立医院改革、分级诊疗、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核心任务,同时要求公立医院优先采购国产设备。
彼时,迈瑞医疗正在纽交所上市。它闻风行动,迅速启动私有化,并于2018年底登陆创业板。受益于政策利好,迈瑞医疗收获了新一轮增长红利,2017-2022年间营收增速均超过20%。
迈瑞医疗站稳了脚跟,开始进阶高端化。2020年,其宣布产品线全面转型高端化,但不凑巧的是,新政策降临。
随着集采、DRG改革的深入推进,检验耗材从医院的收入项转变为成本项,医院开始严控试剂用量,红利由此消逝。
迈瑞医疗受到影响,2025上半年,旗下三大产品线的营收均出现两位数下滑。
其中,生命信息与支持产线业务营收54.79亿元,同比下降31.59%,毛利率60.56%,下降3.13个百分点。
此前,检测试剂需求爆发,迈瑞逐渐减少了对“一锤子买卖”的医疗设备销售的依赖,转向以IVD(体外诊断)为代表的“耗材”型流水业务。
但IVD是政策影响最大的领域之一,集采频繁,市场竞争高度激烈,价格日渐透明化,企业逐渐陷入“以价换量”的内卷。
如今年7月,福建莆田市仙游县总医院的招投标中,迈瑞医疗以0.01元/套的超低价中标血液检测设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同一产品在2022年的中标价为59.8万元/套。
今年5月,新疆卫健委超声机采购项目中,预算单价为70万元/台,迈瑞以19万元/台独家中标。
今年1月,江西省医保局公布生化类检测试剂集采结果。154家企业的2314个规格产品中选,产品价格平均降幅达70%,多家企业报价低于0.1元。其中,罗氏、贝克曼、西门子、迈瑞和新产业的“离子微量元素|钙”产品均以0.07元/人份的价格中选。
低价也直接冲击到了业绩。2025H1,体外诊断业务成为迈瑞医疗第一大营收来源,营业收入64.24亿元,同比下降16.11%。毛利率59.5%,同比下降4.37个百分点。
2 | 资本并购红利消逝
国内业务陷入低迷,海外市场是迈瑞医疗财报中难得的亮点。今年上半年,迈瑞医疗国际业务同比增长5.39%,海外营收占比提升至49.8%。
在股东大会上,迈瑞医疗管理层透露,未来海外收入占比目标将提升至70%以上。
迈瑞医疗出海,始于2000年的贸易代理,2006年其在纽交所上市,国际知名度逐渐提升,为跨国并购创造了条件。
资本并购是医疗器械公司扩张的重要路径,医疗器械是“碎片高地”,每个细分赛道都有自己的深沟壁垒,靠闭门研发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高壁垒产品,不如用资本换时间。美敦力是全球最大医疗器械公司,其成长史也是一部并购史,迈瑞医疗同样深谙此道。
2008年,迈瑞医疗以2.02亿美元收购美国监护仪厂商Datascope,获得了Datascope在北美和西欧的直销渠道。当年,其监护和生命支持业务的营收规模猛增至约17亿元,进阶成为全球监护仪第三大品牌。
2011年-2014年,迈瑞医疗密集并购十余家国内公司,包括深科股份、苏州惠生、浙江格林蓝德、长沙天地人、杭州光典、武汉德骼拜尔、北京普利生、上海医光、上海长岛等,补齐了IVD、输注泵、骨科、内镜等产品线。
2020年后IVD需求爆发,迈瑞医疗继续“买买买”。2021年,其以5.32亿欧元收购全球知名IVD原材料供应商海肽生物(Hytest),涉足IVD上游业务,也填补了国内诊断原料自主可控的空白。
2023年,迈瑞医疗以1.15亿欧元收购欧洲IVD供应服务商DiaSys的75%股权,完善了欧洲、亚太和拉美地区的IVD供应链与本地化服务网络。
通过资本并购,迈瑞医疗海外扩张成效显著,但和国际巨头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2024年,迈瑞医疗营收仅为美敦力的16%,与西门子医疗、强生医疗的差距在4至6倍。
市场结构方面,迈瑞医疗大部分海外收入来自发展中国家,在欧美等高端市场的渗透率仍较低。2024年,其境外收入164.3亿元,其中发展中国家市场收入109亿元,占比66%。
还令人担忧的是,其海外业务的增长动力正在减弱。2025H1,迈瑞医疗海外营收增速5.39%,而去年同期是18.1%,增速已明显放缓。分区域看,拉美地区上半年营收增幅仅6%,亚太地区负增长。
迈瑞医疗海外业务的起伏,源于资本并购扩张红利的衰退。
当前,可买的优质标的越来越少,估值水涨船高,继续“买买买”也很难让财务报表变得好看,通常需要精密的整合协同,以及一定的发展周期才能形成更可观规模和利润。
2024年初,迈瑞医疗为取得惠泰医疗控制权一次性支付现金66.52亿元,是其规模最大的一次并购。惠泰医疗主要业务包括电生理和血管介入两大类,产品多属三类医疗器械,技术含量较高,产品溢价也高。
今年上半年,惠泰医疗实现营收12.14 亿元,同比增长21.3%,毛利率73.5%,创上市以来新高。
惠泰医疗确实呈现出高成长性,看起来是块“肥肉”,但整体体量较小,能否弥补迈瑞医疗国内业务承压的“坑”,目前还未可知。
资本并购红利逐渐消逝,迈瑞医疗转向自研驱动价值增长或许更有现实意义。2017年-2024年,其研发开支占比维持在10%左右,研发强度并不小。
3 | 74岁李西廷越来越忙
在企业转折的关键时刻,一个清晰且有分量的战略目标,往往会稳定市场信心。
迈瑞医疗正面临“营收净利双降”的压力,74岁的李西廷抛出了更为远大的愿景——“希望再用5年时间,也就是在2030年成为全球医疗器械综合实力TOP10”。
值得注意的是,迈瑞医疗的上一个目标是“最晚在2025年实现全球医疗器械TOP20”。
迈瑞医疗似乎执着于世界排名。2021年,李西廷在股东信中称,已制定“5-10年进入全球市场前20名,用更长的时间进入前10名”的计划。彼时,迈瑞医疗还处于上升期,豪言壮语顺理成章。
此后,“成为全球20强”的目标不断重申、强化。在今年的股东大会上,李西廷表示:2025年进入全球医疗器械前20强,并向全球前10甚至更高的行业地位发起冲击。
据《全球医疗器械公司百强榜》,按2024年的营收来算,全球第20名富士胶片医疗业务的年营收为69.4亿美元,迈瑞医疗以50.1亿美元的年营收位列全球第25位。
若要实现既定目标,迈瑞医疗今年的营收增速至少要达到38.5%,营收规模至少要达到70亿美元。
尽管迈瑞医疗释放了积极信号:第三季度整体营业收入将实现同比正增长,但要实现世界排名目标,有很大的难度。
并且,李西廷已74岁,迈瑞医疗还面临着接班人的问题。
在业绩说明会上,李西廷首次正面回复,他点名迈瑞医疗总裁吴昊、研发总负责人郭艳美等几位潜在人选,并强调“在需要的时候,推荐的接班人一定能够胜任”,但没有给出明确的退休计划。
“2030年进击全球TOP10”,可能是李西廷的最后一次奋斗。
他能否成功?迈瑞医疗需要用更清晰的发展战略、更扎实的业绩,来证明自己,回应市场质疑。
说明:数据源于公开披露,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